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收集初诊T2DM患者86例(T2DM组),另选门诊体检健康者50例(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状态下血清脂联素、血脂、尿酸、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采用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IR指数(HOMA—IRI),同时计算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结果T2DM组脂联素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HOMA—IR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脂联素与BMI、WH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索、HOMA—IRI、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甘油三酯呈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呈正相关,与总胆固醇、尿酸无相关性。WHR、BMI、脂联素和空腹血糖是影响IR最显著的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IR、低脂联素血症,低脂联索血症可能影响T2DM患者IR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在渔民糖尿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效果及特点。方法对57例渔民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比较健康教育前后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尿病知晓率。结果糖尿病健康教育前后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知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对渔民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明显,糖尿病患者需要持续的医疗照顾,对于渔民糖尿病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连续皮下胰岛素注射(CSII)强化治疗使血糖平稳后,分别转换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N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R、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DI),比较两种MDI治疗时血糖的变化情况及胰岛素的用量。方法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SII治疗血糖平稳后,改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N及生物合成人胰岛素R皮下注射(A组),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CSII治疗血糖平稳后,改为甘精胰岛素及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B组),观察A、B两组治疗时的日内血糖波动情况、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CSII治疗转换为MDI治疗后均能有效控制血糖,B组血糖波动较A组平稳,每日胰岛素用量较A组更少[(0.62±0.28)U/kg],低血糖发生率更低。结论两种MDI方法均能有效控制血糖,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皮下注射降糖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壳聚糖作为胰岛素载体的释药特性,展望高分子材料在胰岛素载体中的应用。 方法:以胰岛素,载体,壳聚糖,脂质体,聚合物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insulin, carriers, chitosan, liposomes, polyme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以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包埋率、药物的释放率为评价指标,纳入壳聚糖及其他生物材料作为口服胰岛素载体的研究,排除注射给药及其他给药方式的研究。 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543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壳聚糖及其他生物材料作为胰岛素载体的释药特性进行分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纳米粒作为胰岛素给药系统的研究备受关注。它在黏膜给药系统中表现出独特的纳米效应,不但可以改变药物的动力学,而且可以延长在黏膜内的滞留时间,改变膜转运机制,增加药物对膜的通透性,有效地克服了酶等生物屏障,解决了胰岛素在体内易失活及半衰期短等问题。近年来,胰岛素载体的释药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主要是包封率较低,吸收有限,而且制剂质量方法不成熟,剂量较难控制,成本较高,以及对吸收部位的损坏乃至可能对人体脏器功能带来影响。随着许多新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涌现以及医药制剂工业的迅猛发展,高分子载体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 结论: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是选择胰岛素载药体系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胰岛素载体的合成,胰岛素与载体的联接方式,间隔基对释放药物性能的影响,载体结构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关系对胰岛素载体的释药性有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词:胰岛素;载体;壳聚糖;脂质体;聚合物  相似文献   
5.
对我科2007—07收治的垂体瘤误诊为2型糖尿病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52岁。3a前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测空腹血糖13.2mmol/L。先后就诊于多家社区医院及市级综合性医院内分泌专科,均诊断为2型糖尿病,给予二甲双胍、美吡达等多种降糖药口服,空腹血糖均为10mmol/L以上。无自发性酮症病史,无糖尿病家族史。此次入院原因是0.5a前出现双眼视物模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2)血清胰淀素水平的变化,研究胰淀素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收集初诊DM2患者46例,另选健康对照组41例,检测所有受试者空腹状态下胰淀素和血脂、血尿酸、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同时测定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与正常组相比,DM2组的胰淀素水平亦较对照组低(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胰淀素与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呈显著负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与胰岛β细胞功能、血清胆固醇、血尿酸无相关性。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腰臀比和空腹胰岛素水平是影响胰淀素水平最显著的因素。结论:DM2患者存在IR、低胰淀素血症,低胰淀素血症可能与DM2的IR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7.
2型糖尿病(DM2)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明了的常见病,胰岛素抵抗(IR)是其发病的主要机理之一.脂联素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具有影响葡萄糖转运、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作用.现有报道,脂联素水平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紧密相关[1].我们检测了DM2患者的血清脂联素、血脂、胰岛素、血尿酸等,旨在探讨脂联素对DM2患者IR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CSII)强化治疗血糖达标后分别转换为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联合多次皮下注射(MDI)治疗、人胰岛素R与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联合MDI治疗及预混人胰岛素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后的血糖迭标率、血糖控制情况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方法 对大连市中心医院2006-2008年2型糖尿病患者CSII治疗7 d后血糖达标者分为3组,甘精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或赖脯胰岛素联合MDI治疗组(A组),人胰岛素R与NPH联合MDi治疗组(B组),预混人胰岛素30R每天2次注射治疗组(C组),当血糖控制平稳达标时入组分析,比较转换治疗后3组之间血糖达标率、日内平均血糖、日内血糖波动幅度、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血糖达标率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日内平均血糖及日内血糖波动幅度3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发生率A组与B组及B组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治疗方式若能均使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相似的血糖控制状态,A组与B组治疗较C组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低血糖发生率低,临床上有较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检出率,并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12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接受糖尿病社区普查并完成免散瞳眼底照相的居民,按登记序列号顺序抽取糖耐量正常者499例、糖耐量异常者490例、糖尿病病程0.05);糖尿病病程<10年组DR检出率为7.21%,病程≥10年组为26.65%(P<0.05),其中糖尿病病程及HbA1c与DR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糖尿病病程≥10年的患者视网膜病变检出率最高。病程及HbA1c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壳聚糖作为胰岛素载体的释药特性,展望高分子材料在胰岛素载体中的应用.方法:以胰岛素,载体,壳聚糖,脂质体,聚合物为检索词,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9-01/2009-06);以insulin,carriers, chitosan,liposomes,polymer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1999-01/2009-06),文献检索语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以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包埋率、药物的释放率为评价指标,纳入壳聚糖及其他生物材料作为口服胰岛素载体的研究,排除注射给药及其他给药方式的研究.结果:计算机初检得到543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壳聚糖及其他生物材料作为胰岛素载体的释药特性进行分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纳米粒作为胰岛素给药系统的研究备受关注.它在黏膜给药系统中表现出独特的纳米效应,不但可以改变药物的动力学,而且可以延长在黏膜内的滞留时间,改变膜转运机制,增加药物对膜的通透性,有效地克服了酶等生物屏障,解决了胰岛素在体内易失活及半衰期短等问题.近年来,胰岛素载体的释药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面临的困难仍然很多,主要是包封率较低,吸收有限,而且制剂质量方法不成熟,剂量较难控制,成本较高,以及对吸收部位的损坏乃至可能对人体脏器功能带来影响.随着许多新性能高分子材料的涌现以及医药制剂工业的迅猛发展,高分子载体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中.结论: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是选择胰岛素载药体系时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胰岛素载体的合成,胰岛素与载体的联接方式,间隔基对释放药物性能的影响,载体结构与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关系对胰岛素载体的释药性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