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4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86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9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38篇
特种医学   101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318篇
预防医学   23篇
药学   4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1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DAVF)是指发生在硬脊膜或邻近区域的异常动静脉分流。虽然该病多数被认为与外伤、炎性反应、感染或压迫有关,属后天性疾病,但目前临床上遇到的绝大多数病例中很难确定其真正原因,文献中能确定原因的病例报告也极少。笔者在2006年6月诊治了1例在椎板减压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于术后8个月在原手术区域出现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的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生物芯片在垂体腺瘤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医疗技术发展使垂体腺瘤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基础研究已显示垂体腺瘤是单克隆起源。但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新近发展迅速的生物芯片技术,以其高效、高通量、高信息量等突出优点。为寻找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以及生物学行为改变相关的分子物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平台。本文就垂体腺瘤分子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生物芯片在垂体腺瘤分子机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7例垂体催乳素瘤及其治疗方案的选择进行了分析探讨。37例中已婚31例,其中27例有妊娠要求。血清催乳素值42~880ng/ml。28例行蝶鞍薄分层照片,25例发现骨质改变。CT检查10例中,8例疑有占位性病变。经鼻-蝶窦手术切除者15例,行溴隐亭治疗者22例。治疗后观察乳溢停止率、月经恢复率及受孕率,手术组分别为80%、86.6%及33.3%;澳隐亭组分别为95.4%、95.4%及50%。对与疗效有关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和澳隐亭治疗的指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位置较浅脑膜瘤可完整切除,位于中线深部及颅底者,完整切除较困难,多数作者认为先行囊内切除,再切除囊壁为较合理的方法,手术成功关键是妥善止血。我科自1990年11月与1991年11月,采用WBL4型微波治疗仪结合声外科吸引器(CUSA),  相似文献   
5.
Cerebralvasospasm(CVS)remainsoneofthemajorcausesofseriousoutcomeinpatientswith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however,themechanismofwhichisstillnotwellunderstood.Sofaralargenumberofputativespasmogenshavebeenproposedandoneofwhichisendothelins(ETs).ETs,akindofverypotentendogenousvasoconstrictorsubstancesknown[1],hasthreeiso-forms:ET-1,2and3,andET-1isthemostpo-tentvasoconstrictorofthem.lnrecentstudies,ET-lhasbeenproposedasamediatorofCVSfol-lowingSAH[2-4j.TheavailabilityofETantagonistprovided…  相似文献   
6.
额、枕部直接冲击导致中脑损伤的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额、枕部直接冲击造成中脑应力响应,探讨颅脑直接冲击导致脑干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构建头颅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计算额、枕部直接冲击损伤,分析中脑上、下交界面节点应力分布,总结中脑应力响应。结果中脑-间脑界面在冲击初始阶段,2ms即出现应力增高,中脑-桥脑界面应力升高开始于冲击后期(10ms),两交界面节点应力在冲击时程中均持续升高,额部冲击比枕部冲击在中-间脑界面造成的应力峰值高。结论中脑在颅脑直接冲击伤的致伤机制中占有突出地位,中脑的应力改变可解释脑震荡的意识障碍及部分原发脑干伤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蝶窦外侧壁、蝶鞍、海绵窦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海绵窦腹侧骨质,切开海绵窦内侧壁,显露海绵窦内侧腔。结果颈内动脉(ICA)明显隆起于蝶窦侧壁的占58%,蝶窦内隆起呈管型占3%。鞍底硬膜分为2层,海绵窦内侧壁的上部南垂体硬膜构成,无骨性结构支撑;下部由骨周硬膜构成,有蝶窦侧壁骨质支撑。两侧海绵窦内侧壁的距离为(14.8±2.7)mm。海绵窦内侧腔位于C4段ICA与垂体之间,腔内为丰富的静脉丛,最宽可达7mm,但常因ICA扭曲而闭塞。无颅神经穿越海绵窦内侧腔,ICA是扩大经蝶入路探查海绵窦遇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结论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体感诱发电位 (SEP)在神经外科脊髓疾病显微手术中的监测作用 ,避免或减少医源性脊髓损伤。方法  2 8例病人行术前、术中SEP全程监测 ,包括脊髓SEP(SSEP)及皮层SEP(CSEP) ,术中及时把监测信息反馈给术者。并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对照分析。结果 椎管内占位手术在行髓内肿瘤切除时最易引发SEP波幅降低及潜时延长。术中监测按Frankel分级D、E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 50 % ,潜伏期延长不超过7% ;B、C级患者波幅较基准电位下降不超过 40 % ,潜伏期延长不超过 5 %。术后不会引起脊髓功能不可逆损害。结论 脊髓手术时行SSEP和CSEP联合监测可及时反映出脊髓功能的变化 ,提高术者术中操作的安全性 ,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颅脑颌面伤为一种较严重而复杂的创伤。从1982年12月至1986年4月,我院成功抢救了4例此类伤伤员,现报告如下。 例1,男,33岁,工人,患者于1982年12月19日骑两用车急驰中,头面部撞在水泥柱上,当时昏迷约15min,呕吐4次为血性胃内容物,伤后30min来院。检查:神清,烦躁,血压12.0/9.33kPa(120/70mmHg),脉搏80/min,呼吸20/min,右前额部裂伤8cm,出血,舌裂伤,面部裂伤变形。头颅X线平片提示右前额凹陷粉碎性骨折,上、下颌骨粉碎骨折。即送手术室,术前行气管切开并插管,两鼻腔用碘仿纱条填塞,但口咽部仍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在脊髓肿瘤手术中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电极在椎管内直接刺激脊髓记录脊髓运动诱发电位(SCMEP)监测脊髓肿瘤手术,并对17例肿瘤患者的手术监测的记录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CMEP由于病变部位及性质、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不同,波幅及潜伏期的差异较大,电极安放后与手术结束时的结果个体对照,相差不显著(P=0.083;P=0.387).7例术中波幅降低超过预警值20%,5例经短暂休息或改变手术方向后,波幅恢复正常.结论SCMEP的波幅变化是提示脊髓损伤的可靠性灵敏指标,对辅助医生进行手术安全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