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高飞 《中原医刊》2007,34(9):22-23
目的观察丁咯地尔对大鼠脑梗死的保护及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自体血栓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脑梗死模型。结果经腹腔给予丁咯地尔5、10mg/kg均能减少梗死体积,降低缺血脑组织钙含量。结论丁咯地尔对大鼠脑梗死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缺血脑组织钙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重要比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1]。颈动脉狭窄被公认为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20%~30%的脑梗死是由于颈内动脉狭窄引起的[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时颈动脉窦反应(carotid sinus reaction,CS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36例行颈内动脉颅外段支架置入术的患者资料资料,并按是否发生CSR分为CSR组和无CSR组.采用单变量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发生CSR的危险因素.结果 36例患者中25例发生CSR(单纯低血压7例,单纯心动过缓4例,两者共存14例).CSR组年龄≥75岁(64.00%对27.27%;x2=2.384,P=0.028)、颈内动脉狭窄程度70%~99%(76.00%对36.36%;x2=4.430,P=0.035)、有症状狭窄(72.00%对36.36%;x2=4.082,P=0.043)、钙化斑块(76.00%对36.36%;x2 =4.430,P=0.035)、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 mm(72.00%对27.27%;x2 =5.029,P=0.025)和球囊后扩(64.00%对18.18%;x2 =44.483,P=0.000)的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无CSR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75岁[优势比(odds ratio,OR) 1.52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76 ~4.369;P=0.034]、狭窄距分叉处距离≤10 mm(OR 2.432,95% CI2.423 ~3.421;P=0.041)和球囊后扩(OR 3.631,95% CI1.764~4.738;P=0.003)是CAS术中发生CS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SR是CAS术中的一种常见表现,高龄、狭窄距颈动脉分叉处距离≤10mm和球囊后扩是发生C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4000联合比沙可啶对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症状及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8例明确诊断为帕金森病便秘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聚乙二醇4000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联合比沙可啶肠溶片口服,疗程均为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大便频率、形状等便秘相关症状及其相关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完成本研究试验者共87例,其中对照组44例,治疗后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43例患者在排便频率、粪便性状及费力程度等相关症状方面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降低(P<0.05),且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4000联合比沙可啶对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便秘相关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敏  刘高飞 《河北中医》2014,(2):278-279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年社会,脑梗死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且近年来其发病日趋年轻化。本病后遗症多、致残率高,因此恢复期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2009-07-2012-07,我们采用脑心通胶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31例,并分别与单纯脑心通胶囊及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各3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01至2019-01发病4.5 h内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ACI患者,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END将患者分为END组和非恶化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ACI患者108例,其中END组19例。END组年龄、体重、心房纤颤比例、基线NIHSS评分、责任大血管狭窄或闭塞、白细胞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恶化组。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3.285;95%CI:2.023~5.682;P=0.028)、体重(OR=2.679;95%CI:1.690~6.287;P=0.039)、心房纤颤(OR=2.551;95%CI:1.980~4.235;P=0.027)、基线NIHHSS评分(OR=3.627;95%CI:6.267~13.331;P=0.018)、纤维蛋白原水平(OR=2.016;95%CI:4.650~7.823;P=0.031)均与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显著相关。结论 ACI患者静脉溶栓后END发生率较高,年龄、体重、心房纤颤、基线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为AC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EN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30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高飞 《疑难病杂志》2008,7(12):746-747
近20年来,血管内治疗技术飞速发展,导管、支架材料不断更新,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将我院2005年6月-2007年12月30例CAS患者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45例首发症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发症状。方法 回顾分析45例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及头颅CT检查结果。结果 41例患者急性起病,4例亚急性起病,有明确诱因25例,出现头痛24例,呕吐20例,意识障碍30例,颈抵抗29例,克氏征阳性15例,头颅CT检查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结论 对老年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不典型头痛,不论是否有脑膜刺激征,均应考虑到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及时进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气胸38例临床病因与转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1989年6月至2003年8月,对所诊治的38例自发性气胸进行了临床病因和转归分析,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