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DPMAS)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HBV-ACLF)患者肝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十堰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56例HBV-ACLF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PE组(44例)、PE+DPMAS组(69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行抗病毒、促肝细胞再生等内科综合治疗,PE组及PE+DPMAS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行PE、PE+DPMAS。统计各组治疗前后乙肝DNA(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白蛋白(ALB)、血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国际化标准比值(INR)、甲胎蛋白(AFP)。根据TBIL、ALB、Scr、INR、AFP数据,应用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模型TACIA评分公式,计算各组治疗前后TACIA评分。结果:PE组、PE+DPMAS组治疗后TBIL、DBIL、I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2.
3.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是粒细胞小亚群中的一种,起源于粒细胞-巨噬细胞前体细胞(pre-granulocyte-macrophage progenitor, Pre-GM)。EOS主要通过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促进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受体的表达和参与抗原提呈等机制识别并发挥抗病毒作用,在宿主的先天免疫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等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EOS与COVID-19相关:71%以上COVID-19患者会出现EOS计数下降。EOS计数随病情恢复逐渐恢复正常,早于肺部CT影像恢复和病毒核酸转阴。发生上述改变的机理是新型冠状病毒刺激血中性粒细胞被募集,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加快可能会抑制EOS从骨髓中动员、迁移入血,阻止血中EOS增多;重症COVID-19患者在急性肺损伤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骨髓中EOS释放受抑制;COVID-19急性炎症期释放的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 I,INF-I)可直接诱导EOS凋亡。EOS计数下降对COVID-...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临床极少见的结核性脑炎(tuberculous encephalitis, TBE)认识,提高对TBE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1例以“高热12天”住院的53岁男性患者诊治经过。经抗菌素治疗5天后,发热变为中度,但出现头痛,无恶心、呕吐,无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无病理征,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tuberculin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PPD)皮试、结核抗体(tuberculosis antibody, TB-Ab)、T-SPOT.TB均为阴性,脑脊液压力高,脑脊液化验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涂片病原学阴性;MRI平扫加增强提示脑实质多发感染病灶;脑脊液下一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检出结核杆菌。临床和病原学诊断为结核性脑炎,临床治愈出院。结果 TBE临床极少见,确诊困难,预后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但传统检查方法涂片结核杆菌检查、PPD皮试、TB-Ab检查、TSPOT.TB检查方法阳性率低,不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结论 脑脊液下一代测序在TBE临床诊断和病因学诊断...  相似文献   
5.
恙虫病(TD)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t)感染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群对Ot普遍易感。因对儿童TD关注不够,导致我国TD儿童患者误诊、误治发生率较高。本文对儿童TD的临床特点进行综述,以提高对儿童TD的临床认知。TD特征性体征焦痂在儿童TD发生率为34.6%~70.5%,皮疹发生率仅为10%~20%,是导致误诊误治的主要原因。儿童TD神经系统感染发生率高,肝功能损伤发生率高,血小板减少、贫血、心肌炎发生率高,儿童高热伴多系统受累应怀疑TD。儿童TD病死率高达4.8%~12.2%,致死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MSOF)、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嗜血细胞综合征(HPS)。儿童TD需要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登革热、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黑热病等相鉴别。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血液和(或)焦痂Ot,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液Ot抗体IgM是TD病原学诊断的成熟技术,也有应用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TD的报道。Ot为细胞内寄生菌,应用能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如多西环素、阿奇霉素、氯霉素和克拉霉素均可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十二指肠乳头癌(duodenal papillary carcinoma, DPC)是导致“发热、腹痛、黄疸”的少见疾病。1例表现为“发热、腹痛、黄疸9月”的DPC患者,被诊断为“胆总管结石伴急性胆管炎,胆囊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肝功能异常,梗阻性黄疸”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取石术+术中胆道镜检查+胆管引流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发热、腹痛、黄疸仍明显。后胃镜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瘤”,病理学提示“十二指肠乳头腺癌”。明确诊断后行Whipple手术治疗,并规范化疗,临床治愈。提示DPC会引起“腹痛、发热、黄疸”。本文将总结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验,以期为相关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世界性食源性传染病, 中国肺吸虫病的病原体有斯氏并殖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和含EOS的肺吸虫病"积分诊断量表"对诊断斯氏并殖吸虫感染具有重要价值, 而对诊断卫氏并殖吸虫感染的价值有待证实。斯氏并殖吸虫在人体以童虫形式存在, 不能采用寻找虫卵的诊断方法。并殖吸虫抗原皮试和(或)抗体检测对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两肺弥漫性粟粒型结节阴影,以粟粒型肺结核、肺泡癌、肺转移癌较常见,其中不典型病例的 X 线鉴别诊断比较困难。任何导致肺小叶间隔增厚的病理过程是形成 Ker-ley 氏线影像的 X 线解剖基础。弥漫型肺泡癌、肺转移癌均可能产生淋巴管网癌性郁积、扩张、小叶间隔增厚,而粟粒型肺结核则无产生以上病理和 X 线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下结核性脑膜脑炎(tuberculous meningoencephalitis, TBM)诊治水平。方法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1例女性患者因“高热、呕吐23天,头痛、胡言乱语10天,不能站立、视物重影5天”的诊治经过。患者先后被误诊为病毒性肺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ADEM)。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该患者有汉口火车站中转史(无出站、全程佩戴口罩)。患者白细胞减少症病史,长期药物治疗。经体检、脑脊液化验、MRI平扫加增强检查,应用《2019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临床诊断为“TBM”。分析外院误诊原因,与体检不仔细、实验室检查结果未科学分析有关。结果 根据《2019中国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诊疗指南》立即予以降颅压、抗结核、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先采取强化期抗结核治疗(4个月)、再采取巩固期抗结核治疗(12个月),患者得到临床治愈。结论 细致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和MR...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儿童肺吸虫病(lung fluke disease, LFD)皮下结节型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LFD皮下结节型患者提供借鉴。方法 2010—2021年分析6例在十堰市某医院确诊LFD皮下结节型患儿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LFD皮下结节型患者误诊时间长达1~5个月。本文4例患儿临床表现先出现皮下结节型症状,再出现LFD胸肺型、脑脊髓型、腹腔型症状。LFD皮下结节型常表现为肺部“炎症”改变;有2例先出现胸肺型症状,再出现皮下结节型症状;说明LFD皮下结节型易发展至混合型,也可由其他型发展至含有皮下结节型的混合型,并出现相关症状体征、实验室、影像学阳性结果。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显著增高对LFD皮下结节型病例诊断有提示意义,肺吸虫抗原皮试(paragonimus antigen intracutaneous test, PAIT)对LFD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应用LFD“积分诊断量表”对LFD皮下结节型临床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结论 LFD皮下结节型延误诊断率高、延误时间长,易由皮下结节型转化为混合型。了解EOS在LFD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