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自2018年4月-2019年3月,共收治了11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其中96例获得了完整的随访,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个组别:50例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对侧肌间隙入路置钉(改良组),46...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对人工合成皮的研究工作再度受到重视,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效。目前合成的人工皮,就材料来分,可概括为三类:高分子材料、生物材料、高分子和生物材料的聚合物。临床上将人工皮分为暂时性和半永久性人工皮。随着体外上皮细胞培养及高分子生物材料的进展,即将出现一种永久性人工皮。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是观察Hydron创伤敷料(HWD)应用于烧伤的临床疗效。由于HWD的溶剂聚乙烯丙二醇吸收较多可以引起进行性肾脏功能损害,故仅对烧伤的中小面积创面作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人体烧伤水泡液中含有影响血管通畅的纤维蛋白溶解抑制因子。烧伤后这种抑制因子可被布洛芬所拮抗而恢复血管的通畅,促进烧伤坏死组织周围临界皮肤复活。全层烧伤受热力作用部位血管内发生血液凝固,受热力作用坏死区称为凝固带。紧靠坏死区域周围部位血管可出现栓塞,该区称为淤滞带。结局可能恢复正常,也可能坏死。受伤后4小时,纤维蛋白在局部血管内沉积,降低了进入烧伤区域的血流量,导致组织缺血,进而坏死。恢复血管通畅,维持血流量,可阻止淤滞带进一步向坏死带发展。分析烧伤水泡液结果说明,水泡液中含有  相似文献   
5.
大量研究表明,烧伤治疗中长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害无益。对在切痂植皮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也有人持不同见解,而对烧伤面积小于20%的病人,在切痂植皮时是否使用抗生素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探讨中小面积烧伤引起供皮区及植皮区感染的危害因素及其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性。选择烧伤面积小于20%的住院病人213名,术前创面均经常规磺胺嘧啶银治疗。取皮厚度为0.015时,取皮后用Opsite或生物膜  相似文献   
6.
出生缺陷 (birthdefects,BD)是指胎儿在器官形成过程中 ,由于某种内在因素所导致的形态结构异常 ,亦是指出生时发现的遗传性疾病和不具遗传倾向的各种先天畸形。它是围产儿常见病之一 ,也是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防治出生缺陷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90 8例围产儿中的 2 0例出生缺陷患儿进行分析。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 :1995年 1月 - 2 0 0 0年 12月在本院出生的围产儿 90 8例经临床、B超、TORCH监测、遗传学检查、X线检查、新生儿疾病筛查手段的诊断 ,存在器官形态结构异常、染色体异常者共 2 0例…  相似文献   
7.
创伤及感染引起的急性反应可使肝脏对某些蛋白的合成增加,以满足防御及修复的需要,而白蛋白合成量却减少。烧伤后血浆白蛋白明显降低,可能主要在于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大量的白蛋白渗出到血管外、创面及非烧伤区。白蛋白的合成降低,分解加快也是使血浆白蛋白降低的原因之一。有关烧伤后肝脏蛋白合成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文测定了烧伤大鼠白蛋白、急性期蛋白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是由RNA模板和蛋白亚基构成的一种高度特异性的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它能通过保持端粒长度的动态平衡和调节p53-p21-pRb通路、p16Ink41-pRb通路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延长椎间盘细胞的寿命和保持细胞功能,进而延缓或阻止椎间盘退变的进程.端粒酶能调节椎间盘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可望运用端粒酶基因对椎间盘退变进行预防和修复重建其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Uppsala医院利用SMR计算机系统设计的一个可协助快速诊治烧伤病人的“知识信息程序”。作者认为,该程序可为早期烧伤的液体复苏、抗休克等提供一个常规方法。尤其对于地区的小医院,医生可以根据该程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针对脊柱微创术中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及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纳入2019年3月—2020年3月4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其中一组为对照组(n=23,后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治疗),另一组为观察组(n=2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对不同术式下患者的手术指标、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疼痛程度、脊柱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86、40.753、4.756、5.243,P<0.001);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3,P=0.026);术后疼痛指标比较,术后15、30 d观察组VAS评分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26、8.793,P<0.001);脊柱功能指标比较,术后15、30 d观察组DOI指数评分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3、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