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创伤致骨髓炎2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例1:男,34岁。2008-06因高处坠落伤致双侧跟骨开放性粉碎骨折,于外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出现感染征象,行清创手术1次,换药及抗炎治疗2个月余,左足伤口愈合,右足窦道形成,脓液渗出,钢板裸露;2008-08转来我院后行右跟骨病灶清理手术,去除死骨,同时取出钢板,术后伤口仍持续渗出脓液;2008-10再次行病灶清理术,亦无明显好转。治疗中,采用多种换药及治疗手段,包括髓腔冲洗,负压持续抽吸渗液,应用敏感抗生素,碘伏纱布填塞等,但效果不明显,患者右足窦道存在,持续脓性渗出,伤口周围红肿;2008-11我们使用Landes-berg法制作富血小板血浆(PRP),使用前先对伤口清创换药,清理死骨及脓液,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经患者肘前静脉取血30 ml,并以3 ml枸橼酸钠抗凝,摇匀后注入离心管进行2次离心。第1次采用1 300 r/min,离心10 min,离心后血液分为三层,最上面为上清液层,最下面为红细胞层,中间薄层为富血小板层。从离心管底部吸出最下面的红细胞层至交界面下3 mm弃去,将剩下的血样再次...  相似文献   
2.
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跟骨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进行改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自2004年7月至2009年1月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对81例89足(8例双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施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临床效果.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的32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48个月,平均30.6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其中改良组平均(84.37±12.22)分,优良率为83.2%;经典跟外侧扩大L形入路组平均(81.72±13.91)分,优良率为81.3%.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值及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14,P>0.05;X~2=0.009,P>0.05).两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及腓肠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改良入路不仅具有经典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的各种优点,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跟外侧动脉及相伴行的腓肠皮神经,有效预防了术后皮瓣坏死、感染、切口不愈合及术区皮肤感觉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转子间骨折8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军  李嗣生  刘法银 《医药世界》2009,(10):629-630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术中C臂X线机透视监控下对86例骨折患者进行闭合复位。采取股外侧入路,先用3枚导针经钢板固定于股骨头颈内,再次透视确定骨折端对位和导针位置,逐一固定锁定螺钉。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总优良率89.5%。结论:选择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固定稳定、内固定崩溃少、组织损伤小、骨折愈合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膝交叉韧带囊肿的临床诊断及关节镜下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我院从2008-2013年共诊治7例膝关节交叉韧带囊肿患者,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及MRI表现。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囊肿切除,随访6-12个月,平均(8±3.2)个月。手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和手术后疗效评定的Glasgow评定法对膝关节功能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7例患者均无复发,手术前、后的1周、1个月、3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手术前Lysholm评分为(71.8±4.8)分,手术后提高至(92±2.1)、(94±1.8)、(95±2.6)分,术后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例患者Glasgow疗效评定全部为优。结论交叉韧带囊肿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MRI可提高诊断率,关节镜下可明确诊断且在治疗交叉韧带囊肿上具有创伤小、疗效佳的优点,是治疗交叉韧带囊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应用钙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D,对脊髓神经细胞组织学改变和凋亡的影响及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纯种雄性成年SD大鼠106只,夹闭右肾动脉分支下腹主动脉30 min,再灌注即刻静脉应用钙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E-64-D,观察再灌注后3、24、72 h和7 d脊髓损伤节段神经细胞的凋亡及再灌注后24、72h组织病理学改变;对再灌注后72 h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脊髓缺血再灌注24 h开始出现神经细胞凋亡现象,脊髓组织出现病理学改变,神经元死亡,胶质细胞增生.应用E-64-D后,凋亡现象和细胞坏死得到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灌注后72 h后肢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结论 脊髓再灌注损伤后静脉应用E-64-D治疗,可以明显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利于神经元的存活,损伤后3 d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背景:研究报道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放射暴露剂量是其他脊柱手术的10倍。单纯C型臂依据二维图像不能提供更多的伤椎信息,在引导术中定位穿刺过程中存在技术缺陷,对医患双方均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提高定位精准度,减少或避免放射剂量的暴露是目前达成的一致共识。目的:评价一种人工智能激光导引系统减少椎体成形术定位时间与放射暴露剂量的有效性。方法:纳入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43例在人工智能激光定位系统辅助下进行体表定位,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C臂透视进行体表定位。对透视次数、辐射剂量和定位穿刺时间进行记录,采用Hitachi-Aloka辐射剂量记录仪对辐射剂量进行记录。结果与结论:①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定位透视次数、穿刺透视次数、放射剂量更少,定位穿刺时间更短(P<0.001);②试验组穿刺精准度较对照组提高了65%;③2组患者均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溢入椎管、胸腹腔,无肺栓塞、感染发生;④提示该人工智能激光定位系统可提高了C型臂在椎体成形术中定位的精准度,有效减少椎体定位的透视次数、放射暴露剂量,缩短了定位穿刺时间。该系统简单易学,使用过程中应防止患者躯体移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清脂联素、血糖及血脂水平与乳腺癌发病风险及转移的关系.方法测定80例乳腺癌患者和50例对照组受试者的血清脂联素、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探讨其与乳腺癌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淋巴结转移组血清脂联素及HDL-C水平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无转移组(P<0.01或 P<0.05);乳腺癌组,淋巴结转移组FPG、TG分别高于对照组及无转移组(P<0.01或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降低的脂联素(OR:0.805,P<0.01)和HDL-C(OR:0.087,P<0.05)增加乳腺癌的风险性,而升高的TG(OR:4.806,P<0.05)增加乳腺癌的风险性;降低的脂联素(OR:0.725,P<0.01),升高的FPG(OR:2.354,P<0.05)增加乳腺癌转移的风险.结论低脂联素血症是乳腺癌发病和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糖脂代谢异常也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病及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3月进行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2例(35髋),所有患者均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随访24~48个月,观察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最后一次随访中,22例患者均表示髋关节的疼痛已经基本完全消失,无1例出现神经血管、下肢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症状。髋关节的活动度为85~225°,平均186.47°,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7.65,P<0.05);Harris评分为84.24分,优良率为88.57%。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同期选择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79例,PFNA组38例,ALP组41例,对比两组病例,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两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骨质疏松,不能耐受较长时间手术的患者是优先考虑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