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7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代谢标志物在多发性骨髓瘤(MM)骨病中的作用。方法对38例MM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检测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s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骨钙素(sOC)、尿I型胶原氮端尾肽(uNTX)浓度。结果初治、复发及难治患者尿NTX明显高于健康对照、平台期患者;sTRACP-5b明显高于健康对照,与平台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BAP明显低于健康对照、平台期患者。初治MM、复发及难治、平台期患者和健康对照血清O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治患者uNTX、sBAP与疾病分期相关,Ⅲ期患者uNTX明显高于I、Ⅱ期,呈正相关;sBAP明显低于I、Ⅱ期,呈负相关。初治患者uNTX与sTRACP-5b水平正相关。初治患者治疗3个疗程骨代谢标志物uNTX明显降低,sBAP升高,sTRACP-5b、sOC变化不大;6个疗程有效者uNTX、sTRACP-5b明显降低,sBAP和sOC升高。而治疗6个疗程时X线检查骨质破坏未出现明显改善。结论骨代谢标志物与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密切相关。监测骨代谢标志物可监测疾病进展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近年尿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在监测实体瘤骨转移的作用已得到肯定,本研究旨在了解其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意义.方法:对38例删患者(22例初治、12例复发/难治、4例平台期),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6个月留取血清和晨起第2次中段尿,10名健康人作对照.应用ELISA法检测uNTX、sBAP浓度.结果:初治、复发/难治患者uNTX明显高于平台期和健康对照者;sBAP明显低于平台期和健康对照.IU期患者uNTX明显高于I/Ⅱ期:sBAP明显低于I/Ⅱ期.治疗3个月时uNTX、sBAP已有明显变化,有效者uNTX明显降低,sBAP升高;治疗6月时有效者uNTX继续降低,sBAP继续升高.而6个月时复查x线平片骨损害部位尚无明显改变.结论:骨代谢标志物uNTX、sBAP与多发性骨髓瘤骨质破坏密切相关,其变化明显早于X线平片.检测uNTX、sBAP有助于监测删疾病进展及骨髓瘤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70%-80%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存在骨病,MM患者的骨病主要包括骨质疏松、溶骨性损害、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主要症状是骨痛,严重者病变可压迫脊髓,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的体外扩增培养方法及诱导特异性抗卵巢癌细胞免疫效应.方法①从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后,获得单核细胞(Mo).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剂(GM-CSF)、IL-4、集落刺激因子(SC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Ⅲ配体(Flt-3L)诱导分化扩增,共培养7d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分析;②诱导单核细胞分化的第3天加入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的冻融抗原,共培养4d后获得负载肿瘤抗原的成熟DC;将致敏的DC与从脐血中分离的同种同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6d,获得效应细胞;MTT法检测效应细胞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人肝癌细胞株Hu-7的细胞毒作用;结果①脐血来源的Mo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7d后分化生成成熟的DC,高表达特异性抗原CD83、CD86、CD80、CD1a;②DC可负载并提呈肿瘤抗原,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产生,不同浓度的CTL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均有特异性杀伤、抑制作用(P<0.05).结论脐血中DC的前体细胞(即单核细胞)可在体外分化扩增为成熟的功能性DC,并可诱导出特异性杀伤卵巢癌细胞的免疫效应,是一种临床应用前景良好的、方便有效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巨噬细胞感染蛋白1α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溶骨性骨质破坏为多发性骨髓瘤(MM)的突出临床表现,然而MM及其骨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巨噬细胞感染蛋白1α(MIP-1α)为肿瘤细胞、淋巴细胞等分泌的一种可溶性因子。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与MM的发病有关。我们检测了30例MM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培养上清液的MIP-1α水平和24例MM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SC)培养上清液的IL-6水平,以探讨MIP-1α与MM和MM骨病发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0%-80%的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存在骨病,MM患者的骨病主要包括骨质疏松、溶骨性损害、病理性骨折和高钙血症,主要症状是骨痛,严重者病变可压迫脊髓,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树突状细胞(DC)疫苗对卵巢癌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采取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将大鼠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20只,每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进行DC体外培养,其余大鼠随后取脾脏淋巴细胞进行杀伤率试验,实验组于培养的第3天加入大鼠卵巢癌细胞系NuTu-19的冻融抗原,培养14 d后将两组DC分别与各组剩余大鼠脾脏分离的T淋巴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形态学.结果 实验组DC在体外试验中可以有效地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诱导生成杀伤性T淋巴细胞(CTL),在效靶比(SC:RC)为1:3、1:10、1:30和1:100时: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相同效靶比(SC:RC=3:1,10:1,30:1)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实验组分别为(40.9±1.2)%、(69.8±1.8)%及(89.0±0.4)%,对照组分别为(30.9±1.9)%、(34.4±2.1)%及(51.0±1.5)%,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肿瘤细胞裂解物致敏后的DC疫苗能够激活T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产生体外免疫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白细胞介素2激活骨髓抗骨髓瘤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 2)激活的骨髓(ABM)抗骨髓瘤活性的免疫学机制。方法 应用rIL 2体外分别激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及正常对照骨髓,同时设未激活骨髓(NBM)为对照。用MTT比色分析法测定正常对照组的ABM对U266细胞的杀伤活性,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72h后MM组骨髓瘤残余病变标志(CD45-CD38+CD138+细胞百分率)的变化,ELISA法检测MM组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时间段ABM、NBM培养液中TNF α、IFN γ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NBM 72h对U266细胞的杀伤率为( 43. 20±12. 39 )%, 24h杀伤率为(26. 53±5. 48)%,ABM 72h对U266细胞的杀伤率为( 69. 70±26. 57 )%, 24h杀伤率为( 34. 25±11. 93)%, 24h及72h的ABM细胞杀伤活性均较NBM增高,其中72hABM与NBM对U266细胞杀伤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MM患者骨髓经rIL 2激活72h后CD45-CD38+CD138+细胞的百分率明显下降[激活前为(8. 46±3. 66)%,激活后为(4. 79±1. 56)%, P<0. 05];正常骨髓及MM患者骨髓经rIL 2激活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培养液中TNF α、IFN γ的含量增加,无论24h或72h,两组ABM中TNF α、IFN γ的水平均较NBM明显增高(P<0. 05);正常对照组ABM 24h及72h培养液中TNF α、IFN γ的水平分别与本组同时相的细胞杀伤  相似文献   
9.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难治及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补救治疗,临床应用具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报道用其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例。患者,女,37岁。因“乏力半年,发热1个月”入院。查体:T378℃,贫血貌,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肝脾不大。全身骨无压痛。血常规:Hb78g/L,WBC54×109/L,L46%,N54%,PLT89×109/L,未见浆细胞。尿蛋白+++,本-周蛋白阳性。骨髓象:骨髓瘤细胞占24%,可见双核浆细胞;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血免疫球蛋白:IgG971g/L,λ129g/L。血蛋…  相似文献   
10.
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离与免疫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为DC的免疫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取大鼠四肢骨髓细胞悬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应用 大鼠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rGM-CSF)、大鼠重组白细胞介素-4(rrIL-4)及大鼠重组肿瘤坏死因子-α(rrTNF-α)进行体外培养;肿瘤抗原(TAA)/DC组于诱导分化的第3天加入大鼠卵巢癌细胞株NuTu-19的冻融抗原,获得负载TAA的成熟DC;DC组为对照组,未加入NuTu-19。对两组进行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学表型鉴定及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测定。结果:大鼠骨髓来源的BMMNC在相关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可以培养出成熟的DC,TAA/DC组高表达表面抗原,其OX62、CD86和MHC-Ⅱ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在效靶比(SC∶RC)为1∶3、1∶10、1∶30和1∶100时,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TAA/DC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成功地建立了大鼠骨髓DC的培养方法,大鼠骨髓来源的BMMNC可以培养出成熟的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