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目前颅骨修补材料有很多种,但都为异源性无机骨替代物,并且应用该方法又要给患者再次行开颅手术,实验拟开展新型颅骨再生材料的研究。方法:实验于2006-05/11在解放军第一五七医院动物中心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①实验动物:30只犬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②实验方法:应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为支架和成骨细胞培养,加入脱矿的犬类骨基质为载体的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制成复合软质再生颅骨。实验组犬在右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的复合材料,左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和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的复合材料。对照组犬在右侧为单纯颅骨缺损,左侧颅骨缺损中填补藻酸钙凝胶、成骨细胞、纳米级骨粉和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复合材料。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③实验评估:手术后1,2,3,6个月X射线片检查颅骨缺损修复情况,对再生的颅骨组织标本进行茜素红S染色,观察成骨能力及再生材料骨膜组织细胞体外培养情况。结果:实验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1个月,成骨活跃,骨端新生骨小梁基本覆盖骨断端,缺损区可见较多新生骨小梁形成,骨端新生骨小梁向缺损区长入;术后2个月可见较多散在骨岛形成;术后3个月可见成熟骨,并有髓腔形成,缺损区大量新骨形成。而各对照组骨断端处有散在骨岛,或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占据,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及毛细血管长入,植入的基质材料基本被吸收,无新骨生成。结论:应用纳米级羟基磷灰石为支架和成骨细胞培养,加入脱矿骨基质为载体的重组人类骨形成蛋白2,制成的复合软质再生颅骨能自身代谢并逐渐骨化,形成新的颅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42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33例(71.6%),Ⅱ级切除9例(28.4%),其中Ⅱ级切除者手术后行γ-刀治疗.全组病例41例恢复良好,1例对侧肢体轻瘫,无手术死亡,术后1年复查无复发.结论 应用显微手术技术切除肿瘤的方案应个体化,并注意脑静脉引流系统的保护,要重视手术的安全性和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异种生物型膜预防新西兰大白兔趾伸肌腱粘连的效果.方法成年新西兰大门兔54只,不分性别,随机分A、B、C组,每组1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为超薄膜组,C组为薄膜组.将新两兰大白兔左足第三趾伸肌腱切开,再缝合,B、C两组分别局部包裹超薄膜及薄膜.手术后2、4、6周取材,分别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杳和炎性反应评估.结果组织学检查显示,两组肌腱愈合进程无明显差异.B组肌腱内未见明显炎性反应,外保护膜薄而均匀,炎性反应较轻.C组肌腱炎性反应较重,外保护膜出现水肿与纤维素样变性.结论局部应用超薄膜及薄膜均能减轻肌腱术后粘连,前者局部炎性反应较轻,而后者见明显炎性反应.超薄膜是一种较理想的预防肌腱粘连的可降解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前针对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干预手段有限, 传统中医药在CMVD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临床效果。该文报道3例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微循环阻力指数(caIMR)评价芳香温通代表用药宽胸气雾剂治疗CMVD疗效的案例, 为CMVD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的治疗方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31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与对照组1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右侧扩大翼点入路,微创外科手术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介入栓塞治疗,应用可脱弹簧圈动脉瘤栓塞术。结果全部患者随访期经复查均未发现瘤颈残留或复发。两组患者死亡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出院时GOS评分进行良好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一般住院情况及手术情况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均可有效治疗前交通动脉瘤,但外科治疗在疗效上稍占优势,可根据患者需求适当进行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57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血肿量50-85 mL).结果 死亡7例,另有5例患者因患方原因于手术后10~30 d放弃治疗,45例完成治疗的患者,控ADL分级:I级16例,Ⅱ级10例,Ⅲ级9例,Ⅳ级4例,V级6例.结论 基底节区短时间内大量出血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直切口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清除血肿彻底,直视下止血可靠,手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低,可有效控制颅内压防治脑疝.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经生物工程处理的静脉导管为支架,应用兔为动物实验对象,观察该方式修复面神经损伤的特点。【方法】54只新西兰大白兔,每只实验兔分别应用静脉导管及自体神经移植吻合修复面神经损伤,手术后行大体观察、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神经动作电位、切片组织学检查。【结果】活体动物手术后观察,静脉导管侧胡须运动、上唇口轮匝肌运动及其运动幅度比自体神经组稍多;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神经动作电位,术后10周和15周时静脉导管侧和自体神经侧均可引出神经动作电位,静脉导管侧的神经传导速度平均值均高于自体神经侧;术后10周,各兔再生神经组织化学染色,静脉导管侧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分布密集,并见分裂成熟的面神经结构,自体神经侧染色的神经纤维分布稍稀疏,再生的有髓神经结构不完全成熟。【结论】利用生物性天然静脉导管,经生物工程技术处理,克服了天然生物材料引起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比应用自体神经移植更有利于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和自体骨膜替代原生硬脑膜应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目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主要是应用自体膜及人工硬脑膜做替代材料来修补缺损的硬脑膜,但自体膜取材尺寸及形状受限、手术繁杂、附加创伤等缺点,不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目的:对比观察应用新型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及自体骨膜替代实验动物原生硬脑膜的转归。设计:观察对比实验。单位:广州第一五七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材料:选用9只出生6个月的新西兰大白兔,体质量2-3Kg,雌雄不拘。同时选用12只杂种健康犬,雌雄不拘,犬龄2岁,体质量15-20Kg。新型硬脑膜(国食药监械字2006第3460627号)。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10于广州第一五七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动物全麻后,双顶开颅,人为制造双侧部分硬脑膜缺损及软脑膜损伤,然后以新型人工硬脑膜及手术区域自体膜分别实施硬脑膜修补术。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实验兔造模后1,6,12个月,每次取3只。实验犬分别于造模后6,12,24个月及病死或终老死亡前,每次取4只。分离暴露植入的替代材料,对比观察大体标本和镜下组织,分析不同时期替代材料的演变过程。结果:纳入实验兔9只及实验犬12只,1只犬麻醉中死亡,其余9只实验兔及11只实验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替代材料替代原生硬脑膜12个月后,两种替代材料外表面与颅骨膜有少许粘连、易分离,与周边缝合的原生硬脑膜已完全愈合,不可分辨,不能分离。从两种替代材料内表面来看,新型人工硬脑膜生长更接近原生硬脑膜,与脑表面无粘连或偶有丝状粘连,而自体骨膜与脑表面有丝状粘连并有少许柱状粘连。②组织学观察:实验兔造模后12个月植入新型人工硬脑膜后,植入物与宿主之间无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反应,无囊壁形成。新型人工硬脑膜内表面可见上皮细胞覆盖,上皮下可见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母细胞增生,植入物被降解,总量明显减少,内部可见毛细血管。结论:新型人工硬脑膜的特性使其能产生上皮,不易形成与脑组织的粘连,并逐渐被自体组织蚕食、降解和替代,达到具有实际意义的硬脑膜重建。新型人工硬脑膜在修补硬脑膜缺损的实际应用中比自体膜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统计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VP)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应用情况。[方法]检索2016年10月—2021年10月发表在中国知网、Pubmed、万方数据库关于VP动物造模的相关文献,对文献中的造模动物、造模方法、造模周期以及模型评价方法、相应检测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动物使用最多的,依次为6~12周载脂蛋白E基因缺陷小鼠,12~16周新西兰大白兔以及34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猪。造模方法依次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诱导、动脉结扎,或结合主动脉内皮球囊拉伤、化学触发、免疫诱导等。造模周期为8周到1年不等,以12~18周的为最多。评价方法多为病理染色,并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法、Western blot、实时荧光定量PCR、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手段;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灌注显影及体内活细胞示踪技术用于VP的活体探测。[结论]高脂高胆固醇饮食饲养,或结合手术损伤建立VP模型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若能研发高性价比的活体探测方法,将极大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研究效率。  相似文献   
10.
植入心脏起搏器所引发的心室除极异常将掩盖急性心肌梗死的异常Q波、损伤性ST段及缺血性T波改变,极易造成漏(误)诊,延误患者治疗时机.本文报道1例起搏器植入10年后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及具体诊疗过程,为同道提供借鉴,以减少临床漏(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