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中医内科辨证论治指导针灸临床辨证施治,已成为当代中医临床辨证运用的模式。怎样正确运用中医内科临床辨证论治及针灸临床辨证施治,已成为当前中医发展的必循之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子宫肌瘤患者接受放射介入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质量。方法选笔者所在医院介入科室2013年至2017年收治子宫肌瘤患者100例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用放射介入手段进行干预,对患者资料以回顾性方式分析,通过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诸如经期时间、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和血红蛋白指标变化以了解放射介入治疗对于此类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相对于治疗前患者的经期时间有所下降,血红蛋白指标有所上升,治疗前后指标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差异明显(P0.05);相对于治疗前患者的子宫体积以及肌瘤体积均有所缩小,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患者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存在持续缩小的现象,分别在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记录患者子宫体积、肌瘤体积,各时间段所得指标数据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为子宫肌瘤患者制定和选择治疗方案的过程中,选择放射介入子宫动脉栓塞手术对于病情的控制和改善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例临床疑为胰岛素瘤的患者,手术切除前应用介入的经皮超选择性DSA方法进行肿瘤定位.将导管分别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肝总、胃十二指肠及脾动脉,造影连续观察相应区域胰腺及周围组织显影情况,对可疑血管(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胰大动脉,胰背动脉等)进一步行超选择插管造影,最终明确肿瘤部位及血供情况.结果 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单发良性胰岛素瘤,肿瘤直径1.0~1.3 cm.3例患者共行3次DSA检查,发现肿瘤个数、大小、生长部位、血供情况同手术所见基本一致,未见假阳性和假阴性,定位诊断准确率100%.造影用时25~40 min,术中、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皮超选择性DSA方法安全准确,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例临床疑为胰岛素瘤的患者,手术切除前应用介入的经皮超选择性DSA方法进行肿瘤定位。将导管分别选择至腹腔干、肠系膜上、肝总、胃十二指肠及脾动脉,造影连续观察相应区域胰腺及周围组织显影情况,对可疑血管(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胰大动脉,胰背动脉等)进一步行超选择插管造影,最终明确肿瘤部位及血供情况。结果 3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单发良性胰岛素瘤,肿瘤直径1.0~1.3cm。3例患者共行3次DSA检查,发现肿瘤个数、大小、生长部位、血供情况同手术所见基本一致,未见假阳性和假阴性,定位诊断准确率100%。造影用时25~40min,术中、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皮超选择性DSA方法安全准确,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溶通方法在诊治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C型BX光数字减影机(DSA)或X线电视监视下做肠系膜动脉的超选择插管,经导管交替使用罂粟碱。尿激酶,肝素扩血管,溶栓,抗凝,或加用球囊成形。结果:31例临床可疑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人,经动脉造影除外8例,确诊23例,其中有22例病人栓塞动脉完全开通或有侧枝循环代偿,肠道血供恢复,1例死亡,溶通成功率95.7%。结论:介入溶通方法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简单安全、疗效迅速、确切。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传统的三大疗法是:口服抗甲状腺药物、手术和^131I。但部分患者用传统的三大疗法难以处理。新近国内外少数医院用介入栓塞方法治疗甲亢获较好疗效,李金明等建立了介入治疗甲亢的动物模型,表明实验犬双侧甲状腺上动脉栓塞后甲亢得以治愈,无甲低发生。但该项技术临床应用经验尚少。为此我们以介入栓塞方法治疗甲亢31例,进行了较系统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部分脾动脉栓塞术介入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脾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0%;观察组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67%、16.67%,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症具有创伤小、疗效好、见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梗塞)起病急骤,病死率高,诊断较困难,是已往比较少见的疾病。根据Skinner等在1977年的统计,约占住院病例1‰,但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增加,该病的患病人数也在增多,是一种严重危害病人生命的疾病。Ottinger等报告136例患者,病死率达91.9%。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支持疗法和手术疗法,支持疗法见效甚微,手术治疗包括栓子切除术、血管“搭桥”术、肠切除术等。温得华综合医院对75例患者总结术后病死率为82.7%,而切除一半小肠和升结肠者病死率几达100%。为解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题,近7年来,我们在DSA下,对临床可疑肠系膜动脉栓塞病人行选择性动脉造影,并对确诊的病人行介入溶通治疗。  相似文献   
9.
刘彦森  马桂玲  李丹  崔凯 《中外医疗》2014,(23):108-109
目的 探讨分析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发消化道出血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7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给予观察组实行部分脾栓塞术与经皮肝穿曲张静脉栓塞术的双介入栓塞治疗,给予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并观察其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其中有27例显效,6例有效,仅有2例无效,高达94.3%的总有效率;对照组:有18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达80.0%的总有效率。观察组治疗效果相比较对照组,具有优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肝硬化脾功能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积极采用双介入治疗,充分发挥创伤性小、操作简单、疼痛低以及并发症轻微等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35岁,2001年4月前因情绪激动后出现心悸,伴胸闷.症状呈间歇性发作,发作时间持续10min~1h不等.含服硝酸甘油症状无明显缓解.病程中有头晕及乏力,无心前区疼痛.曾多次在我院就诊,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调节神经功能镇静治疗后症状略缓解.发病以来7个月查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为明确诊治,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造影结果显示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支动脉未见异常,前降支发出第一对角支前可见动脉瘤样扩张,呈葫芦型、管壁光滑,约1.5cm×3cm大小,Timi3级,回旋支未见异常征象.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