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治疗痤疮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痤疮患者采用光动力疗法治疗,总结其护理经验。结果24例患者中,痊愈19例,显效3例,有效2例,有效率为91.7%。结论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解释,指导患者避免强光照射和正确清洁皮肤,针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对提高痤疮治疗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动员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人(出血组)和15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结果出血组的CD34+细胞与CD133+/CD34+细胞在卒中后1-7 d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1 d时相比,出血组外周血CD34+细胞数在卒中后2 d急剧下降,3 d时开始逐渐上升,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CD133+/CD34+细胞数从卒中后1 d时开始逐渐升高,5 d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结论出血性卒中病人急性期外周血CD34+和CD133+/CD34+细胞均出现动员,CD34+和CD133+/CD34+细胞数量变化情况可能是急性出血早期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中 EPC的数量,并观察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PBEPC)变化趋势.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EPC在超急性期含量明显增多,并随时间延长其含量逐渐降低,在急性期第7天再次达到高峰; EPC的动员能力可能随年龄增长减弱,外周血中EPC含量水平与患者预后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EPC变化可能与脑卒中的预后有密切关系,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预后观察的指标,同时为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为今后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5.
刘一坤 《健康世界》2014,(12):29-31
案例陈曦从14岁开始长痘痘,初中和高中时候间歇使用过维A酸乳膏,由于经常出现口周脱皮、发红瘙痒的情况,她就停了药。任痘痘在自己脸上“肆意妄为”。直到今年2月,看着周围人中她总是皮肤最差的那一个,陈曦终于迈出了通过医学美容的第一步。医生告诉陈曦,她的皮肤问题主要有粉刺、痤疮、毛细血管扩张(红痘印)、炎症后色素沉着(黑痘印)、毛孔粗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刘一坤  刘冰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8):1442-1445
<正>狼疮性肾炎是指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不同病理类型的免疫性肾脏损害,同时伴有明显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与免疫复合物形成、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过度激活等免疫异常有关。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治疗该病的主要药物,接受治疗后患者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发生严重感染的风险增加。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一种疱疹病毒科β亚科的具有双螺旋结构的DNA病毒,基因结构复杂,碱基长度较长,  相似文献   
7.
刘一坤  刘冰  冯珍 《临床荟萃》2021,36(6):569-573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因之一,大约75%的膜性肾病为原发性,其他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和恶性肿瘤等.血清抗磷脂酶A2受体(PLA2R)抗体被认为是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血清学诊断的生物标记物,并且该抗体与原发性膜性肾病的诊断、疾病活动、治疗效果、病情评估等密切相关,但国内外研究显示P MN中抗PLA2R...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117/CD34阳性细胞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2014年4月江苏省海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30例,同时选取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利用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分别于急性出血性卒中患者脑出血后第1~7天和对照组体检当天对外周血中CD34+、KDR+/CD34+、CD133+/CD34+和CD117+/CD34+细胞水平进行检测,使用CELLQuest软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外周血CD34+细胞与KDR+/CD34+、CD133+/CD34+、CD117+/CD34+细胞在出血性卒中后1~7d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4+和CD117+/CD34+在1~2d时先下降,后逐渐上升;KDR+/CD34+和CD133+/CD34+细胞在1~5 d时逐渐升高,均在5 d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8±3.5)×105和(16.7±3.3)×105。与1 d时相比,CD34+细胞在5、6 d时分别为(27.4±6.3)×105和(25.4±5.7)×105,KDR+/CD34+、CD133+/CD34+细胞在4、5、6d时分别为(10.2±3.1)×105、(14.8±3.5)×105、(12.1±3.4)×105和(14.3±3.6)×105、(16.7±3.3)×105、(13.1±4.0)×105,CD117+/CD34+细胞在5d时为(21.3±4.2)×105,均高于脑出血后第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D34+群体中,与对照组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1~7 d时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d时为(65±4)%,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 d相比,KDR+/CD34+细胞比例在5 d时为(55±6)%,CD133+/CD34+细胞比例在4 d时为(65±4)%,CD117+/CD34+细胞比例在4d和5d时,分别为(69±6)%和(72±6)%,均出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血性卒中患者急性期外周血CD34+细胞及其细胞亚群发生了变化,推测不同细胞亚群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潜能,KDR+/CD34+和CD133+/CD34+可能是急性出血性卒中的早期敏感指标,而CD117+/CD34+则在早期即被大量动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