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择期手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静脉组(A组,20例)、硬膜外组(B组,20例)和术野喷洒组(C组,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麻醉药均为0.25%的布比卡因。A组选用术后静脉自控镇痛,B组选用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C组在手术结束后用纱布彻底拭干术野,将吗啡、布比卡因、地塞米松及生理盐水混合液进行创面喷洒,之后缝合刨面。术后使用视觉模拟量表观察患者三种不同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和各自的并发症。结果:A组中,无1例肌注哌替啶等止痛药物,1例出现了恶心、呕吐;B组有1例需肌注哌替啶进行止痛,1例出现恶心、呕吐,6例有尿潴留,4例出现了皮肤瘙痒症状;C组无1例肌注哌替啶等止痛药物,且仅少数患者局部出现轻度皮肤瘙痒,但未经处理均好转。结果表明,术野喷洒吗啡混合液应是乳癌根治术后镇痛可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安氟醚麻醉后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cyclase ,AC)及磷酸二酯酶(Phosphodisterase ,PDE)活性的动态变化,并探讨cAMP在其麻醉中的可能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8只,吸入1 5 %的安氟醚,分别在未吸入安氟醚时(对照组)、翻正反射即将消失时(诱导期组)、翻正反射消失后2min(麻醉期组)、翻正反射恢复即刻(恢复期组)和翻正反射恢复后1h(清醒期组)断头取脑。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大脑皮层、海马和脑干的腺苷酸环化酶及磷酸二酯酶活性。结果在皮层,与对照组相比,AC活性在诱导期时开始升高,麻醉期时及恢复期时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清醒期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DE活性在诱导期时和麻醉期时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在海马,与对照组相比,AC活性只在麻醉期时升高明显(P <0 0 5 ) ;PDE活性在诱导期时和麻醉期时下降明显(P <0 0 5 ,P <0 0 1)。在脑干,与对照组比,AC活性在诱导期、麻醉期和恢复期均高于对照组(P <0 0 5 ) ;PDE活性只在麻醉期下降显著,(P <0 0 5 )。结论安氟醚升高大脑皮层、海马及脑干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降低了磷酸二酯酶活性,从而增加了cAMP的含量,提示cAMP在安氟醚的全麻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异氟醚全麻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氟醚全麻机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但至今仍不能确切阐明。目前认为此药主要通过增强GABAA受体及降低NMDA受体的功能,抑制电压门控性钠通道,激活电压门控性钾通道;同时也与一些神经递质及第二信使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氧化亚氮 (nitrousoxide ,N2 O)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手术患者 4 0例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N2 O组 (2 0例 )、对照组 (2 0例 )。术前肌注阿托品和苯巴妥钠 ,均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及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N2 O组术中吸入N2 O及异氟醚 ,对照组单纯吸入异氟醚。术中观察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唤醒时间 (T1 )、术后苏醒时间 (T2 )及术后对术中唤醒有无不良记忆。结果  2组的MAP及HR在唤醒前及唤醒后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唤醒实验中 ,对照组的MAP及HR明显高于N2 O组 (P <0 .0 5 )且其唤醒时间又明显长于N2 O组 (P <0 .0 5 ) ;其中N2 O组在唤醒时有 1例出现躁动 ,对照组有 9例出现躁动。术后患者苏醒时间N2 O组明显短于对照组 (P <0 .0 5 )。术后 2组中各有 1例对术中唤醒有记忆 ,但无恐惧和不愉快感。结论 N2 O在脊柱侧弯矫形手术中可以明显减少唤醒时间 ,缩短苏醒时间 ,减少或避免了唤醒时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或吗啡作为局部麻醉药辅助剂对上肢手术患者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组)、右美托咪定组(B组)及吗啡组(C组),各40例.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A组患者采用盐酸罗哌卡...  相似文献   
6.
有关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不使用镇痛泵)不同配方的优缺点,从而探讨单次硬膜外镇痛是否能在某些情况下替代镇痛泵的使用,减轻一些病人的经济负担。方法择期行下肢手术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无心、肺、肾病史,也无精神病史),ASAⅠ~Ⅱ级,年龄19~66岁,随机分为吗啡组(M组,30例),芬太尼组(F组,30例),曲马多组(Q组,30例)。术前肌注阿托品和鲁米那。手术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效果不佳的除外)。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0.5%的布比卡因。M组术后硬膜外注入吗啡2mg、地塞米松10mg、0.2%的布比卡因3ml,共6ml;F组术后硬膜外注入芬太尼0.1mg、地塞米松10mg、0.2%的布比卡因3ml,共6ml;Q组术后硬膜外注入曲马多100mg、地塞米松10mg、0.2%的布比卡因3ml,共6ml;注射完后均拔除硬膜外导管。术后用视觉模拟量表来观察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镇痛持续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在镇痛有效时间内,其术后镇痛效果均满意;其中M组的镇痛持续时间为56±9h,F组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21±4)h,Q组患者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为(49±8)h。3组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中,M组和Q组明显长于F组(P<0.01),但M组与Q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M组有21例出现尿潴留,12例出现皮肤轻度骚痒;F组和Q组无任何并发症出现。结论在单次硬膜外术后镇痛中,吗啡与地塞米松联合的术后镇痛持续时间长,但并发症多,给患者在镇痛的同时增加了痛苦;而地塞米松联合曲马多的术后镇痛时间不仅长,无副作用,且操作方便,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7.
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及临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电复律患者60例,均分为3组:丙泊酚2 mg/kg(Ⅰ组);芬太尼1 μg/kg+丙泊酚2 mg/kg(Ⅱ组);氟比洛芬酯50mg+丙泊酚2mg/kg(Ⅲ组).记录SpO2变化.比较3组患者起效时间、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对术后1h内镇痛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和Ⅰ组相比,Ⅱ组和Ⅲ组术毕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缩短(P<0.05),但Ⅱ组和Ⅲ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相比,在诱导后1 min和2min各组SpO2均降低(P<0.05),且Ⅱ组SpO2低于其他两组(P<0.05).Ⅰ组发生体动、注射病和术后胸口疼痛不适的例教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发生呼吸抑制和恶心呕吐的例教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洛芬酯复合丙泊酚应用于心脏电复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相对复合芬太尼,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配伍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研究0.02 mg/kg和0.05 mg/kg咪达唑仑对小儿术后苏醒期躁动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患儿45例,年龄为3~8岁,ASA分级为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咪达唑仑1组(M1组,n=15),咪达唑仑2组(M2组,n=15),对照组(C组,n=15),3组患儿均经芬太尼2μg/kg,依托咪酯0.3 mg/kg,顺式阿曲库铵0.1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吸入七氟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M1组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2 mg/kg,M2组静脉推注咪达唑仑0.05 mg/kg,C组静脉推注生理盐水,记录患儿①术前患儿的基础情绪(平静/哭闹);②苏醒时间(从七氟醚停止开始至拔管的时间);③术后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喉痉挛,低氧血症等;④评估苏醒期躁动情况(The 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 Scale, PAED);⑤疼痛强度评分,Wong-bank面部表情量表法(faces pain scale, FPS)。结果与M2组比较,M1组及C组的苏醒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M1组苏醒时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1组比较,M2组术后PAED躁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M1组及M2组术后PAED躁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静脉内给以0.02 mg/kg咪达唑仑可能可以降低扁桃体和/或腺样体切除术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同时不影响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9.
唐苏红  冯昌栋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0):2463-2463,2478
目的:观察丙泊酚麻醉后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cAMP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cAMP在丙泊酚麻醉中的作用。方法:Sprague-Dawley(SD)大鼠40只,分层随机区组设计分成5组,每组8只,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分别在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对照组)、翻正反射即将消失时(诱导期组)、翻正反射消失后2min(麻醉期组)、翻正反射恢复即刻(恢复期组)和翻正反射恢复后1h(清醒期组)断头取脑。放射免疫法测定大脑皮质、海马和脑干的cAMP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诱导期组皮质和麻醉期组皮质、海马、脑干cAMP含量升高。与麻醉期组比较,恢复期组皮质和清醒期组皮质、海马、脑干cAMP含量降低(P〈0.05或0.01)。结论:cAMP在丙泊酚的全麻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氟醚对大鼠脑内cA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异氟醚麻醉后大鼠不同脑区、不同时期cAMP含量的动态变化,探讨cAMP在其麻醉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分层随机设计均分成5组,每组8只,吸入1.5%异氟醚,分别在未吸入异氟醚时(对照组)、翻正反射即将消失时(诱导期组)、翻正反射消失后1min(麻醉期组)、翻正反射恢复即刻(恢复期组)和翻正反射恢复后1h(清醒期组)断头取脑。放射免疫法测定大脑皮层、海马和脑干的cAMP含量。结果在皮层,与对照组相比,cAMP含量在诱导期组即升高(P〈0.05),麻醉期组进一步升高(P〈0.01),恢复期组迅速下降至对照组水平。在海马,与对照组相比,各组cAMP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在脑干,与对照组比,仅麻醉期组cAMP含量升高(P〈0.05),而其他组无显著变化。结论异氟醚升高大脑皮层及脑干cAMP含量(而对海马却无影响),提示cAMP在异氟醚的全麻机制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