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1.
颅脑疾病的单纯肠内营养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颅脑疾病完全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对43例颅脑疾病患者在入院早期进行经鼻胃管完全肠内营养支持.直到患者能经口进食停止.观察患者的体重、血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临床副作用,以评估其安全性和效果。结果 6例患者的血浆蛋白指标下降.其余患者保持原有水平或不同程度的增高;体重较入院时没有明显下降;9例(20.93%)患者出现便秘或腹泻;4例(9.30%)在营养支持第1、2天出现食管返流,改用泵入后好转;2例(4.65%)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结论肠内营养混悬液作为肠内营养制剂在颅脑疾病患者早期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98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早期鼻饲,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8分的患者每日4次鼻饲注入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能全力),GCS 3~5分的患者采用持续鼻饲泵入肠内高营养多聚合剂。结果在198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8例,发生率为9.1%。在GCS 3~5分的126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14例,发生率为11.1%。在GCS 6~8分72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4例,发生率为5.6%。共死亡3例,2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对维护患者胃肠道结构和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期恢复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定位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脑出血脑疝患者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CT定位,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抽吸引流,并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量、发病距手术时间、血肿清除率和出院时的生存情况。结果出院时意识状况:神清4例,浅昏迷7例,中度昏迷3例,深昏迷4例,死亡8例,死亡率22.9%,8例中6例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炎,1例死于再出血。另外9例因放弃治疗而死亡,总死亡17例。存活18例中,随访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优良率27.8%。结论微创抽吸注入尿激酶引流脑内血肿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脑疝患者,创伤小,时间短,及时缓解了脑疝,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脑干出血用立体定向置管术引流管改进对疗效影响.方法 采用新型可裁剪薄壁硬管材料前端有侧孔引流24例、无侧孔引流15例,立体定向下置管清除脑干血肿,临床观察疗效和预后.结果 有侧孔引流术后20~63小时内拔除引流管,血肿清除92%~99%,无侧孔引流术后28~94小时内拔除引流管,血肿清除87%~94%.结论 脑干出血立体定向置管术引流管的改进,可明显提高血肿清除率、缩短手术时间及病程.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低血钠患者每天检测血电解质,根据每天的血钠值调整口服10氯化钠的量进行治疗。结果低钠发生时间为术后或伤后5~13d.第7天达到高峰,从术后14d始血钠恢复正常。结论低钠血症的治疗在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口服补钠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我们推广。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中急性肾衰竭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中急性肾衰竭发生的有效方法。方法对3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3~8分)采用监测血钠、血钾、血糖、尿素和血肌酐的变化,控制血浆渗透压,合理使用脱水药和抗生素等方法。结果3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肾衰竭仅6例(发生率1.68%)。结论严密观察电解质的变化,合理调整和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预防重型颅脑损伤中肾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顾洪库  车万民  冯国余  任铭 《北京医学》2005,27(12):711-7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中期严重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 3~8分),采用早期鼻饲预防消化道出血,监测血清渗透压,预防肾功能衰竭,早期气管切开预防肺部并发症,及用亚低温减轻脑继发性损伤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2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消化道出血28例,肾功能衰竭6例,肺炎52例.此三种并发症发生率为34.6%,总死亡率为27.4%.结论积极预防及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期并发症,可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推广亚低温在脑干损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995年~2001年69例脑干损伤病人进行常规治疗,部分应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2及t检验),评价亚低温在脑干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结果:亚低温组37例,28例存活,9例死亡;其中GCS:3~5分23例,死亡9例,GCS;6~8分14例,无死亡。死亡率24.3%。常规治疗组32例,17例存活,15例死亡:其中GCS:3~5分18例,死亡11例:GCS:6~8分14例,死亡4例。死亡率46.9%。结论:亚低温治疗脑干损伤疗效肯定且无明显副作用,可使该病的死亡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
YL-1粉碎针在脑内血肿应用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YL-1型颅脑穿刺针治疗脑内血肿的误区及危险。方法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及CT表现对粉碎针粉碎血肿的原理进行深入再分析及再试验。结果1176例病人中应用粉碎针粉碎血肿39例(3.3%),应用粉碎针后12h复查CT16例(16/39,41%),其中粉碎针周围脑组织呈放射线状低密度影像5例(5/16,31%),临床症状加重13例(13/39,33%)。结论涡流原理是清洗粉碎血肿的基本原理,由于加工工艺达不到设计要求,无法形成涡流,高压水柱从粉碎针前端多个微孔垂直射出,直接射入血肿和脑组织内,2次或多次损伤脑组织。为了安全和疗效,建议粉碎针除在慢性硬膜下血肿和硬膜外血肿应用外,脑内血肿慎用或禁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