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体外构建细胞膜片方法,并分析其同牙本质磨片和CBB(ceramic bovine bone,CBB)颗粒的结合能力和增殖影响。方法:从出生7 d大鼠体内提取脂肪组织并获得纯化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SCs,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 采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ADSCs增殖能力的变化;ADSCs经多向诱导分化后检测其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能力;ADSCs体外构建细胞膜片后,电镜下观察ADSCs膜片与CBB颗粒和牙本质磨片的结合能力,MTT比色法检测ADSCs和ADSCs膜片在材料上的增殖能力。结果:纯化的ADSCs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经体外诱导培养后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软骨细胞分化,电镜结果表明ADSCs膜片与牙本质磨片结合能力优于CBB颗粒,ADSCs膜片在牙本质磨片上的增殖能力优于CBB颗粒。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脂肪来源干细胞具有种子细胞的特性,体外构建细胞膜片后与牙本质磨片的结合能力和增殖能力高于CBB颗粒,为细胞膜片治疗牙周缺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的研究作一系统性的回顾分析.方法 通过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所有与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及根管形态相关的文献以及病例报道,记录下颌第一前磨牙牙根数目、根管数目、根管分型、根尖孔数目和根尖孔位置.结果 1 324颗研究牙根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个牙根发生率占93.1%,2个牙根占6.6%,3个牙根占0.3%,其中未发现4个牙根的存在;5 745颗研究根管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单根管发生率占75.2%,多根管占24.8%;4 650颗研究根管分型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Ⅰ型根管发生率占75.1%,Ⅱ型占2.0%,Ⅲ型占1.7%,Ⅳ型占5.5%,Ⅴ型占12.5%,Ⅵ型占0.1%,Ⅶ型<0.1%,Ⅷ型占0.5%,其他根管类型占2.6%;478颗研究根尖孔数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只有1个根尖孔的占63.2%,有2个根尖孔的占25.7%,有3个根尖孔的占9.0%,有4个根尖孔的占2.1%;771颗研究根尖孔开口位置的下颌第一前磨牙中,包含946个根尖孔,其中根尖孔位于根尖顶端的占56.6%,位于根尖侧方的占43.4%.结论 中国人下颌第一前磨牙以单牙根单根管为主,两牙根两根管常见,两根管中主要以Ⅳ型和Ⅴ型根管为主,其他根管分型发生率较低,但包含根管类型较多.此外,下颌第一前磨牙根尖孔数目变化大,约占一半的根尖孔位于根尖侧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创伤性关节炎早期软骨下骨的微结构变化和基因表达变化,探索软骨下骨的骨重建特点及其在关节软骨退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3只SD大鼠,利用内侧半月板撕裂(MMT)模型模拟创伤性骨关节炎,右侧膝关节行MMT手术,左侧行假手术,术后3周处死大鼠并取膝关节组织标本4% PFA固定。取10只SD大鼠的造模侧及对照侧胫骨关节,利用micro‐CT 扫描并重建分析软骨下骨的微结构变化。标本脱钙后石蜡包埋切片,番红O固绿染色,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摄片。另取3只SD大鼠,提取软骨下骨的组织RNA ,RT‐PCR检测两组之间骨形成标志基因(ALP、RUNX2、OCN )与骨吸收相关基因(TRAP、CTSK、MMP9)mRNA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 MMT术后3周,胫骨关节micro‐CT扫描显示模型组软骨下骨的小梁骨结构紊乱,软骨下骨小梁骨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连接密度(Conn .D)、骨小梁厚度(Tb .Th)降低(P<0.05),骨小梁间隔(Tb . Sp)增大(P<0.05)。组织病理结果显示,模型组关节软骨未发生明显结构变化、软骨下骨骨小梁结构稀疏。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骨形成标记基因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骨吸收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结论大鼠膝关节内侧MMT诱导的创伤性骨关节模型早期,软骨下骨体积分数降低、骨小梁厚度变薄,成骨细胞的标志基因表达下降,破骨细胞的功能基因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