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兰小川  陈辉  顾海鹰  徐学东 《眼科研究》2007,25(12):946-949
目的评价环孢素A(CsA)壳聚糖纳米微粒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只健康中华大耳白兔制作的PVR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组:A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平衡液,B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壳聚糖溶液(含壳聚糖2mg),C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 CsA溶液(含CsA0.1mg),D组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CsA壳聚糖纳米粒(含CsA0.1mg)。以检眼镜、电生理、光镜和电镜观察视网膜变化情况。结果玻璃体腔注药2周及4周后D组PVR等级均明显较A、B、C三组轻,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药前与注药后4周暗适应闪光ERGb波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注药后视网膜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一次性兔眼玻璃体腔注入CsA壳聚糖纳米微粒(含CsA0.1mg)能明显抑制或延缓PVR的发生,并具有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兰小川  石春和 《国际眼科杂志》2016,16(12):2356-2358
目的:观察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4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观察配戴前和配戴3 mo 后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屈光参差度、同视机双眼视功能、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结果:配戴前平均UCVA为4.0±0.2,BCVA为4.96±0.2,屈光参差度-4.64±1.52D;配戴3mo后平均UCVA为4.97±0.07,BCVA为4.99±0.1,屈光参差度为0.23±0.12D;配戴3mo后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前拥有同时视者36例、融合功能21例、远立体视功能13例。配戴3 mo后分别为40例、36例、23例。配戴后获得融合功能和远立体视者较配戴前增加,与配戴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前,框架眼镜矫正后近立体视正常者14例,近立体视异常者26例(13例黄斑立体视,7例周边立体视,6例立体盲)。配戴3 mo后近立体视正常者27例,近立体视异常者13例(7例黄斑立体视,3例周边立体视,3例立体盲)。配戴后3 mo的近立体视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性屈光参差3 mo后,不仅裸眼视力得到提高,而且可以改善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环孢霉素A(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兔眼玻璃体腔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方法:取实验兔20只分别在植入药后1,2,3,5,7,9,11,14,21,28d,各取2只兔(含4眼),抽取玻璃体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CyA的药物浓度。 结果: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体外14d内药物累积释放比率为81%。在注入玻璃体腔内28d均可检测到CyA,11d时为最高浓度1237.7ng/mL,最小浓度在第28d测为4485ng/mL。 结论:CyA壳聚糖纳米微粒在玻璃体腔能缓慢释放CyA,有很高的生物利用度。壳聚糖纳米微粒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用于治疗眼后节疾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形成的原因与处理方法,分析浅前房形成与术后结膜伤口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136例(142眼)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36眼(25.35%),其中,术后滤过过强25眼(69.44%),结膜瓣渗漏6眼(16.67%),脉络膜脱离4眼(11.11%),恶性青光眼1眼(2.78%)。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以滤过过强者为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自制的环孢素A壳聚糖纳米微粒[CS(CsA)-NP]对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CFs)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取第4~6代培养的兔结膜成纤维细胞,分别加入CS(CsA)-NP、环孢素A(CsA)原药、壳聚糖纳米微粒(CS-NP)及平衡盐溶液,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对RCFs的抑制作用。结果 CS(CsA)-NP、CsA原药、CS-NP以质量浓度和时间依赖方式抑制RCFs的增生。对RCFs的抑制作用CS(CsA)-NP组显著强于CsA原药组及CS-NP组(均P〈0.01)。结论 CS(CsA)-NP可缓慢释放药物,能有效抑制RCFs的增生,随时间延长,作用显著强于CsA原药,可作为缓释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评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手术后角膜像差和角膜前后表面散光度、角膜前后表面高度、角膜非球面性系数(Q值)等眼前节参数的变化。 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于华厦眼科集团台州五官科医院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对50例(63只眼)的病例资料进行研究。其中,男性29例(38只眼),女性21例(25只眼);平均年龄(53.32±9.14)岁。全部患者施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手术。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使用Sirius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记录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力、Q值、角膜像差(包括总像差、高阶像差、彗差、球差、三叶草像差)以及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采用均数±标准差( ±s)进行描述,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前与术后的变化。 结果患者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散光度分别为(3.96±2.7)D和(0.40±0.15)D,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散光度分别为(1.45±1.1)D和(0.19±0.1)D,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散光度较术前均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3,9.25;P<0.05)。患者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分别为(42.67±2.11)D和(-6.48±0.21)D,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分别为(44.70±1.90)D和(-6.60±0.20)D,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较术前均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3.28;P<0.05)。患者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分别为(-0.40±0.65)和(-0.42±0.2),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分别为(-0.38±0.8)和(-0.41±0.16),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Q值与术前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0.68;P>0.05)。患者术前总像差为(6.29±3.18)μm,高阶像差为(2.4±1.18)μm,慧差为(0.006±0.46)μm,三叶草像差为(-0.15±0.32)μm;术后6个月总像差为(4.13±2.28)μm,高阶像差为(1.24±0.57)μm,慧差为(-0.015±0.28)μm,三叶草像差为(-0.07±0.61)μm。除球差外,术后6个月的角膜总像差、高阶像差、慧差均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12.15,2.02;P<0.05);三叶草像差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2;P>0.05)。患者在4 mm区域,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分别为(-3.52±25.92)μm和(3.42±56.05)μm,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分别为(-3.46±10.37)μm和(-8.96±32.01)μm,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在4 mm区域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1.72;P>0.05)。患者在8 mm区域,术前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分别为(-44.84±46.59)μm和(-157.07±117.85)μm,术后6个月角膜前后表面的高度分别为(-68.14±25.14)μm和(-198.40±66.50)μm,术后6个月在8 mm区域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分别较术前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8,12.93;P<0.05)。 结论翼状胬肉会影响角膜表面,引起角膜像差和角膜高度的变化,手术切除翼状胬肉可以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翼状胬肉患者计划行屈光手术或晶状体手术,应该先进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