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预防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骨髓巨核细胞的关系及其治疗时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效果,就骨髓巨核细胞的数量、退化变性、颗粒、细胞胞浆量与36例健康者进行定量比较分析。结果 ITP患者巨核细胞数明显增加,颗粒减少伴成熟障碍,胞浆量增多,退化变性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治疗前血小板数与疗效无明显关系(P>0.05),但治疗前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效果明显优于巨核细胞数减少者(P均<0.05)。结论骨髓巨核细胞的形态学改变对诊断ITP有重要意义。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与巨核细胞数相关,巨核细胞数增加或正常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凝血检查在判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合并DIC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维甲酸或合并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合并DIC。其中15例患者均在35天内获得完全缓解。PT、Fbg、D-D和FDP均明显异常,与临床出血症状、DIC相关;aPTT、TT和AT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动态观察血浆Fbg、D-D和FDP有助于判断DIC存在与严重程度,Fbg水平对指导血制品输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恶性血液病患者经过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抗生素等使得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受损,更加容易发生医院感染[1],成为恶性血液病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本文针对我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2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体种类、抗感染的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矮小同源盒(SHOX2)基因甲基化与血栓事的关系;了解MSP-DHPLC检测外周血DNA SHOX2基因甲基化对肺癌的诊断效能。方法用MSP-DHPLC方法检测38例肺癌患者和10例良性疾病(对照)外周血SHOX2甲基化,多谱勒超声检查肺癌患者血管情况,常规检测凝血指标。结果 38例肺癌患者中,SHOX2甲基化阳性18例,阴性20例,对照组10例中甲基化阳性2例,阴性8例,敏感性为47.4%(18/38),特异性为80.0%(8/10)。18例SHOX2甲基化阳性肺癌患者中,有4发生深静脉血栓,20例甲基化阴性患者均无血栓事件(Fisher's exact test P=0.0415)。SHOX2甲基化阳性与阴性肺癌患者的PT、INR、a PTT、TT、纤维蛋白原、AT、D二聚体和FDP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SHOX2甲基化阳性肺癌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事件,阳性与阴性患者凝血指标无明显差异。血浆SHOX2甲基化对肺癌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一种以红细胞增高为主,三系均不同程度增高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属于骨髓增殖性疾病之一(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MPD)[1]。其临床上常有多血质、脾肿大等表现,PV发病机制目前仍不甚明显,其诊断方面也缺乏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均较高的指标,国内外研究表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易并发血栓性疾病,而且由于PV所致的血栓常缺乏特异性,多易误诊及误治,死亡率较高[2]。因此了解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氨蝶呤(MTX)及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成年人高危费城染色体阴性(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例成年高危Ph-ALL患者均接受多疗程MTX(3~5g/m2,持续静脉滴注24 h)以及L-Asp(8 000 ~ 10 000 U/次,1次/d,共10次)交替巩固强化治疗.结果 5例患者均无病生存,生存时间60~9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73个月.骨髓抑制轻微,无明显肝肾损害、严重变态反应及胰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大剂量MTX及L-Asp对成年高危Ph-ALL患者疗效肯定,耐受性好,对于患者长期生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地治疗方法。[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致病菌、感染部位和疗效等进行分析。[结果]致病菌以念珠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治疗总有效率为60%,氟康唑组有效率为37.5%,伊曲康唑组有效率为58.3%,卡泊芬净组有效率为70%。[结论]对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可疑患者应及时进行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卡泊芬净抗菌谱广,对IFI的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