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肺功能和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08—2022-10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诊治的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体外膈肌起搏联合肺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肺康复训练治疗。所有患者均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膈肌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治疗3周后,2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2.07±0.45)L比(2.63±0.41)L,(2.11±0.47)L比(2.42±0.33)L]、用力肺活量(FVC)[(2.31±0.46)L比(2.77±0.38)L,(2.35±0.39)L(2.56±0.31)L]、FEV1/FVC[(81.41±7.55)%比(89.25±6.43)%,(81.29±6.87)%比(85.12±5.32)%]、峰值呼气流量[(1.81±0.23)L/s比(3.15±0.57)L/s,(1.78±0.44)L/s比(2.54±0.41)L/s]、最大自主通气量[(61.78±7.49)L/min比(78.69±5.69)L/...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肌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50例首次发病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由于患者失去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出院等原因,有5例患者退出(其中对照组2例,观察组3例),最终有45例患者完成本研究。2组患者均根据自身功能障碍情况给予相应的常规康复功能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每日2次,每周6d,康复治疗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测定和呼吸肌肌力测定,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及下肢部分对2组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分;然后随访观察3个月,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和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用力肺活量(FCV)、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VV%)、峰值呼气流速(PEF)、最大静止吸气压(PImax)、最大静止呼气压(PEmax)、上肢及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除FMA和BI评分外,观察组其余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发现,2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患者再发脑卒中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通过呼吸肌训练能有效增加呼吸肌肌力,提高动脉氧分压,改善肺通气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遗症期肢体瘫痪对偏瘫侧和健侧肢体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产LUNAR)和定量超声检查仪(DBM Sonic 1200)联合测定45例单侧偏瘫患者(男28例、女17例)骨密度,对比两侧桡骨、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变化.结果 偏瘫后遗症期患侧桡骨骨密度和超声波传导速度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患侧股骨颈、跟骨骨密度和超声声速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偏瘫患者的骨量变化随偏瘫时间呈现规律性及阶段性变化.脑卒中后遗症期患侧上肢骨质丢失明显,应加强上臂康复功能训练以减少骨钙丢失.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比较步态诱发式功能性电刺激(FE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及康复功能训练,试验组采用步态诱发式FES,刺激患侧腓总神经和胫前肌,2次/天,每次20min,每周7天,共4周。对照组采用NMES。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评定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下肢运动功能以及步行速度。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偏瘫侧主动踝背伸的角度、FMA值以及10m最大步行速度较治疗前都有显著改善(P0.05)。主动踝背伸角度试验组增加了58.3%,对照组增加了29.6%;FMA值试验组增加了38%,对照组增加了19%;10米最大步行速度试验组增加了34%,对照组增加了11%;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结合NMES能够改善偏瘫侧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速度,常规康复训练结合FES后效果更明显,因此步态诱发式FES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训练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6分钟步行试验中的运动强度,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名志愿者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6MWT),测量每位受试者的6分钟步行距离(D)、做功(W)和结束时的摄氧量(VO2-6MWT),再按Bruce方案进行极量心肺运动试验( CPET),检测每位受试者极量运动时的峰值摄氧量( VO2-peak)和无氧阈( AT),CPET和6 MWT均采用便携式K4 B2气体分析仪实时检测气体交换参数,以获得 VO2-6 MWT、VO2-peak 和 AT。结果:(1)6MWT中16名受试者的摄氧量由运动初始的8.15ml上升到28.42ml,前1分钟上升较快,后5分钟基本进入平台期。(2)6分钟步行距离(6MWD)与6MWT结束时的摄氧量( VO2-6MWT)成线性正相关;而VO2-6MWT与 CPET测得的AT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健康受试者来说,6 MWT是无氧阈水平的运动试验,它能够反映受试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也可能反映其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对不同阶段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所产生的影响,探讨针刺疗法在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我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康复组与常规康复组。常规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针刺康复组在接运动康复训练的同时,还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①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FMA较常规康复组显著提高(P0.05),但BBS和BI与常规康复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经过4周康复干预,针刺康复组急性期亚组的FMA和BI较常规康复组急性期亚组显著升高(P0.05),而BBS在两个急性期亚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经过4周康复干预,FMA、BBS和BI在两个恢复期亚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骨折愈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骨再生过程,涉及到多种细胞及细胞间质、大量蛋白质、成百上千种基因的表达,它们互相协调、共同作用,导致了骨结构完整性和骨强度的恢复.低能量超声波作为一种无创形式的机械能作用在生物器官,能加速新鲜骨折愈合并在治疗骨延迟愈合得到了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称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上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按病情轻重分为7种类型。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患者在神经内科病情稳定后即转入康复医学科,并在入住康复医学科的24小时内进行医疗、治疗、护理的整体评估,对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预测疾病转归、制定康复治疗措施极为重要。本研究通过病例讨论的方式,来探讨急性GBS患者转入康复医学科的合适时机及注意事项,结果发现全面康复介入的最好时机在患者病情平稳以后,在急性进展期内以临床药物治疗为主,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应动态监测肌电图等电生理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