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篇
眼科学   1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59例(59眼)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效果。分为3组,第1组,无明显的黄斑前膜或增生性病变者行巩膜缩短联合玻璃体腔注气(C3F8或消毒空气);第2组,有黄斑前膜或伴有增生性病变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填充术;第3组,黄斑孔为“白孔”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结果第1组,巩膜缩短联合玻璃体腔注气28例中,15例黄斑孔闭合,视网膜复位,最高视力0.2;13例随访中黄斑孔再开,其中11例再行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填充或硅油填充。第2组,玻璃体切除联合C3F8填充术23例中,20例视网膜复位,最高视力0.3;2例再次手术后成功。第3组,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8例,在术后4~6月行硅油取出术,视网膜均复位,最高视力0.2。59例中最终手术成功56例(94.92%)。结论不同的术式对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疗效不同。术前根据黄斑前膜形成与否及其程度,结合设备和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以取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Graves病中开角型青光眼及高眼压的患病情况。方法对80例Graves病患者,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压平眼压、眼球突出度、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检查和眼眶CT检查。患者的年龄为40~66岁,平均为51岁;男29例,女51例。随访眼压两次以上均大于21mmHg(1mmHg=0.133kPa)者定为高眼压;当视野缺损与视盘盘缘切迹相对应而房角又开放者诊断为开角型青光眼。结果80例Graves病患者中,有5例(6.25%)显示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缺损,诊断为开角型青光眼,其中3例(3/5)在随访期中经多次(2次以上)测量眼压均低于21mmHg,诊断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3.75%)。80例中8例(10%)在随访期中经多次(2次以上)测量眼压均高于21mmHg,但无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缺损诊断为高眼压症。结论在Graves病患者中,开角型青光眼、正常眼压性青光眼及高眼压症的患病率均高于一般群体中的患病率,应引起人们注意,密切随访观察,以便及早预防视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3.
报道23例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其中14例经单纯性前巩膜切开,9例前巩膜切开合并前房成形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对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眼压是重要的眼科检查项目,它不但是青光眼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主要指标之一,对其他眼科疾病的临床诊治亦有重要意义。自从1955年Goldmann推荐了压平式Goldmann压平眼压计以来,因其能消除巩膜硬度对眼压的影响及准确的测量结果而在国际医学界广泛应用,并成为眼压测量的金标准。作者等自行研制的凸面眼压计利用了与正常角膜曲率一致的凸型表面作为角膜接触面,可避免接触面周围的角膜组织变形,从而使角膜与器械相接触的部分等同于自然状态下的正常位置并保持相同的形状和面积(尽管是相反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休克患者的心指数(CI)和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接受救治的休克患者60例,成功放置PiCCO管路并行PiCCO监测,获得CI和SVRI等参数,分别与使用标准切面经胸超声测量的CI、SVRI进行比较,评估两种方法的CI及SVRI的一致性。结果 两种方法监测CI及SVR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方法监测的CI及SVRI均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两种方法监测的CI和SVRI的一致性均较高。结论 超声与PiCCO在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相关性好,且一致性较高。超声检查为非创伤性检查更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氪黄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方法 对85例85眼中心性 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应用氪黄激光进行直接光凝,对照组48用药物治疗。结果 85例(眼)经一次光凝后75例(眼)病人治愈,均无复发,其中75眼视力提高,平均疗程2.3周。对照组平均疗程6.5周,10例复发。结论 氪黄激光治疗中浆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产手持式压平眼压计与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产手持压平眼压计与非接触眼压计的眼压测值间有否差异,用两种眼压计对25人50眼进行了双盲法测量眼压,结果:前者为2.70±1.31kPa,后者为2.66±1.30kPa,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经相关分析相关性极好(r=0.9985,P〈0.01),表明国产手持压平眼压计的测值是准确可靠的,且具有价格低廉,携带方程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安鹏  俞振飞 《广东医学》2020,41(23):2434-2438
目的探讨血糖变异系数(GLUcv)联合糖化血清蛋白(GSP)对脓毒症患者继发持续性炎症-免疫机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的预测价值。方法取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住院第28天作为观察节点,根据PICS诊断标准,将发生PICS的患者作为PICS组,未发生PICS的患者作为非PICS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入住ICU时间、特殊诊疗操作、住院第1天和第14天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淋巴细胞计数(LYM)和前白蛋白(PA)检查结果、住院第1天GSP(D1_GSP)、住院期间最高血糖(GLUmax)、最低血糖(GLUmin)、平均血糖(GLUmean)、血糖标准差(GLUsd)及血糖变异系数(GLUcv)进行比较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患者继发PICS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预测能力。结果共纳入162例脓毒症患者,其中PICS患者55例,非PICS组患者107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提示PICS组患者ICU住院时间较非PICS组患者显著延长(t=7.951,P<0.01);PICS诊断指标比较结果提示,PICS组患者入住ICU第14天LYM水平显著低于非PICS组患者(t=7.687,P<0.01),而非PICS组患者随着住院时间延长,LYM呈显著升高趋势(t=9.314,P<0.01);PICS组患者入住ICU第14天CRP水平显著高于非PICS组患者(t=4.392,P<0.01),而非PICS组患者随着住院时间延长,CRP呈显著降低趋势(t=7.007,P<0.01);PICS组患者入住ICU第14天Alb和PA水平显著低于非PICS组患者(t=3.383,P=0.001;t=3.140,P=0.002),而PICS组患者随着住院时间延长,Alb和PA水平呈显著降低趋势(t=2.317,P=0.022; t=3.252,P=0.002);血糖代谢指标比较结果提示相较于非PICS组患者,PICS组患者D1_GSP水平显著升高,而GLUsd和GLUcv水平显著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D1_GSP(OR=3.284,95%CI 1.846~5.843)和GLUcv(OR=0.895,95%CI 0.852~0.941)与脓毒症患者继发PICS显著相关,ROC曲线分析提示,GLUsd和GLUcv的AUC分别为0.793和0.741,而两者联合预测概率的AUC为0.901,相较于单个指标显著提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继发PICS的脓毒症患者可能伴有血糖代谢紊乱,GLUcv和GSP指标可显著提高对脓毒症患者继发PICS的预测价值,对于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判断及其治疗措施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邱翎  孔丽萍  俞振飞 《浙江医学》2006,28(11):912-914
很多眼表疾病可引起结膜广泛的瘢痕形成:例如眼部的化学伤,热烧伤,复发性翼状胬肉,Stevens—Johnson综合征。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膜瘢痕所致的结膜囊狭窄,临床上多采用自体皮肤、唇黏膜、颊黏膜或异体球结膜等进行结膜囊的再造成形,但因自体材料来源有限、方法痛苦,且术后易发生植片感染及挛缩,而异体球结膜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等,因此,该类方法难以推广。近年来,随着对羊膜组织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人羊膜移植行眼表重建的方法已有报道。我们对20例结膜囊狭窄住院患者行新鲜羊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报道23例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手术治疗。其中14例经单纯性前巩膜切开,9例前巩膜切开合并前房成形术,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对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发病机理、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手术时机及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