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erane oxygenation,ECMO)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STAAD)术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大面积肺血栓栓塞(massive PTE)中的救治经验,探讨ECMO的临床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因传统治疗无效而行ECMO救治的massive PTE患者.ECMO病例均使用美国Medtionic公司Cameda肝素涂抹套装管路,选择经皮切开股动静脉插管置管,采用(V-A)ECMO模式进行辅助转流.通过比较辅助前后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指标来评估ECMO的辅助疗效.结果 共3例成人massive PTE患者行ECMO辅助,建立ECMO时间15~25 min,辅助时间(61.4±12.2)h,成功脱机2例,康复出院2例(66.7%).辅助前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后发现: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SaO2)及血乳酸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O能迅速稳定massive PTE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可为massive PTE原发病的诊治赢得时机,是目前抢救massive PTE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在成人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中的临床救治经验,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药物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无效而行ECMO辅助的C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合并严重颅脑损伤、晚期恶性肿瘤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排除在外,据出院时的预后将其分为康复出院组与院内死亡组,先通过组间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辅助时间(41.56±43.07)h,31例成功脱机,22例康复出院,与预后有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ECMO前血乳酸水平、ECMO前心脏射血分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肾功能衰竭及多器官功能衰竭(P<0.05).结论 ECMO患者心功能的可逆性及其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是决定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识别及防治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成人心源性休克患者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及其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市人民医院采用动脉-静脉(A-V)模式进行ECMO治疗的成人心源性休克患者116例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本组116例患者中,成功脱机79例(68.1%),其中56例脱机后康复出院,总救治成功率为48.3%,23例脱机后院内死亡;与ECMO治疗相关的并发症依次是:出血41例(35.3%)、肾功能不全38例(32.8%)、肺部感染34例(29.3%)、肝功能损害22例(19.0%)、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19例(16.4%)、肢体远端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各17例(14.7%)、脓毒血症14例(12.1%)、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5.2%)、溶血3例(2.6%)。结论:对ECMO相关并发症的护理,应注重监测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出凝血时间,各器官功能指标等,做到预见性护理,以减少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已发生的并发症做好相关的护理操作,提高护理水平,尽可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两种置管术在抢救急性腹腔大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急诊腹腔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行股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2组穿刺成功率、插管完成时间,误穿动脉率、穿刺口感染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较对照组高,插管完成速度快,误穿动脉率、切口感染率低,并发症少,效果好。结论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能够很好进行腹腔大出血患者的抢救治疗,优点多,适合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技术(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并验证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选取2015年1月~2022年1月广东省3家三甲综合医院ICU的302例VA-ECM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建模组201例,验证组101例。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A-ECMO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构建VAECMO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形式呈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一致性及临床有效性。结果 预测VA-ECMO患者院内死亡风险的最终模型包括了高血压(OR=3.694,95%CI 1.582-8.621)、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OR=9.661,95%CI 4.103-22.745)、钠离子(OR=1.048,95%CI 1.003-1.095)、血红蛋白(OR=0.987,95%CI 0.977-0.998)。建模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829(95%CI 0.770-0.889),高于4个单独危险因素(AUC<0.800)、APACHE...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 ICU)危重脓毒症的病原菌特点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提高ICU危重脓毒症的总体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患者1088例的临床资料,如基本资料、致病菌分布及生化指标等,按患者出院时的预后分为院内死亡组与康复出院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康复出院580例(53.3%)。院内死亡组平均年龄、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血乳酸水平、革兰阴性菌感染比例及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比例均高于康复出院组,但院内死亡组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低于康复出院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降钙素原及血清白蛋白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ICU危重脓毒症在临床上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年龄、APACHE-Ⅱ评分、血乳酸、降钙素原及血清白蛋白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事件中找出特点和趋势,探讨应急医疗救援策略,为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医疗救援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山市急救中心调度信息数据库中提取2006~2010年间发生3人(含3人)以上伤亡的3474起群体性突发事件资料,总结分析其流行病特点和应急处置情况.结果:中山市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呈逐年上升趋势,突发事故类型依次是交通事故、外伤、火灾;交通事故和外伤事件有逐年增加趋势,食物中毒呈下降趋势.人员伤亡主要集中在21~50岁的年龄段;事故发生高峰在晚上18:00~凌晨2:00;平均反应时间(从呼叫受理至急救车到达事发现场的时间)由2006年的12.4 min缩短到2010年的11.6min;救治结果:显效6490例(52.83%),有效4738例(38.57%),无变化870例(7.080/0),恶化187例(1.52%),总有效率为91.4%.结论:建立健全的院前急救系统、合理布局急救站点、规范现场处置工作、加强120系统内外联动的协作配合、完善预案并加强演练和普及急救知识是降低突发群体伤亡事件病死率和伤残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成人心源性休克(CS)中的临床救治经验,探讨ECMO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导致下肢缺血损伤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7月~2014年7月因传统药物和(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无效而行ECMO救治的成人C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辅助前合并颅脑损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根据患者是否合并下肢缺血将其分为缺血损伤组(9例)与无缺血损伤组(49例),通过组间单因素比较筛选出影响脱机的可能危险因素.结果 在ECMO患者中,建立循环时间15~25 min,辅助时间(132.5±89.2)h,成功脱机35例,康复出院26例.与无下肢缺血损伤组比较,患者的平均年龄、糖尿病比例、心脏骤停比例、血乳酸水平、无放置远端插管以及ECMO辅助时间均高于血运正常组(均P<0.05),但心脏左室射血分数低于血运正常组(P<0.05).组件插管口径、插管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MO是救治成人心源性休克的较有效手段,肢体远端缺血损伤可直接影响疗效,尽早识别发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防治,是降低肢体远端缺血发生率、提高ECMO辅助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广东省中山地区临床诊断为恙虫病患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8例恙虫病从流行病学、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中山地区恙虫病发病例数逐年上升,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10月份(91.4%),发病年龄以40~70岁年龄段最多(66.7%),职业构成以农民居多(31.8%),大多数(92.9%)患者有草地等野外活动史,常见表现为发热(100%),焦痂或溃疡(93.9%),实验室检查变形杆菌外斐凝集反应均阴性(100%),多数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为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腺苷脱氨酶(ADA)、乳酸脱氢酶(LDH)升高(95%以上)及白蛋白(ALB)减少(80.3%),显示肾损害尿蛋白和尿红细胞(53.0%),炎症反应指标降钙素原(PCT)升高(81.6%)以及嗜酸性粒细胞(EO)计数为0占62.1%,胸部 X 光片提示肺损害的肺部渗出性病变或肺膜炎改变(51.0%),合并两个或以上器官损害达85.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8.6%。首诊确诊率为68.2%,病死率1.5%。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合并多器官损害,并发症多,容易误诊,因此提高认识,早期诊治和加强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预后和预防控制恙虫病的发生及流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