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采用内镜诊断胆道蛔虫病的价值。方法采用纤维(电子)胃十二指肠镜、纤维胆道镜直视下诊断与治疗胆道蛔虫病32例。结果32例患者均经内镜直视下或胆管直接造影明确诊断,32条胆道蛔虫被全部取出,无1例并发症。结论内镜下对胆道蛔虫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准确率高、治疗效果确实可靠\能迅速消除患者痛苦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法骨化醇及二膦酸盐类药物对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分别比较 3 1例口服阿法骨化醇与42例未口服该药的脊髓损伤患者 ,以及 2 2例口服二膦酸盐类药物与 2 4例未口服该药的脊髓损伤患者第 4腰椎和股骨近端及其分区骨密度变化的差异。结果是否口服阿法骨化醇对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保持无显著影响 ;但口服二膦酸盐类药物患者的股骨近端 (total)骨密度较未口服该药物患者下降少 ,两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口服二膦酸盐类药物对股骨近端的骨密度变化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偏瘫患者全身骨量和骨密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偏瘫患者骨量和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366例单侧偏瘫患者(脑血管病313例、脑外伤53例)的全身骨密度、骨量、瘦体组织和脂肪组织,并记录每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结果患侧上、下肢及躯干的骨量明显低于健侧(P<0.01);三部位患、健侧骨量变化百分比随病程呈下降趋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身骨量和骨密度均与年龄和病程呈明显负相关(P<0.01),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P<0.05~0.01);全身骨密度还与全身瘦体质量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呈正相关(P<0.05~0.01)。结论偏瘫患者偏瘫侧骨量较健侧明显下降,并随病程呈加重趋势;年龄、病程和体重指数对全身骨密度和骨量有影响;全身骨密度亦与ADL评分及全身瘦体组织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影响偏瘫患者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因素。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366例康复期偏瘫患者全身骨密度,对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检出骨质疏松症患者56例(15.3%)。年龄≥60岁(OR=5.434,95% CI:2.734~10.801)、病程(OR=1.046,95% CI:1.013~1.080)、体重指数(OR=0.746,95% CI:0.622~0.840)、日常生活自理程度(OR=0.618,95% CI:0.444~0.858)是偏瘫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康复期偏瘫患者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低体重指数、病程长及日常生活自理程度低,对该类人群进行骨密度监测和骨质疏松症预防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的因素及骨密度变化的部位差异.方法回顾2000年5月~2002年12月290例脊髓损伤患者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Lunar Prodigy型)测得的L4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资料,对其中进行了2~3次检查的81例患者的骨密度变化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 结果骨密度与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及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的运动评分等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4骨密度与体重指数呈独立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0.0152, P<0.01;R2=0.059,P<0.01);对股部各测试区域骨密度有显著影响的共同参数依次为病程(偏回归系数为-0.0055~-0.0040,P<0.01)及体重指数(偏回归系数为0.0031~0.0162,P<0.01,Wards三角除外);比较81例患者的骨密度变化百分比[(前1次骨密度-后1次骨密度)/前1次骨密度×100%],L4的骨密度变化百分比(-0.7%)比股骨近端(4.5%)及各分区(3.4%~6.1%)的要小,各部位骨密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比较股骨近端各分区的骨密度变化百分比,股骨颈的下降程度最小(3.4%), 股骨干(4.2%)和Wards三角(4.9%)次之,股骨转子(6.1%)降低最为严重.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骨密度影响因素及变化有部位差异.  相似文献   
6.
脊髓损伤患者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患者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00年5月—2002年12月290例脊髓损伤患者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得的L4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资料,按各部位的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t值>-1.0标准差)及骨量丢失组(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t值≤-1.0标准差),然后分别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4的骨量丢失只与性别(OR值为0.336,P<0.01)和体重指数(OR值为0.911,P<0.05)相关;与股骨近端(包括全部、股骨颈、Wards三角及股骨转子共4个部位)的骨量丢失相关的因素是:病程(4个部位,OR值为1.028—1.054,P<0.05或P<0.01)、ASIA残损分级(除股骨颈外的3个部位,OR值为0.682—0.764,P<0.05或P<0.01)、年龄(Wards三角,OR值为1.032,P<0.05),以及体重指数(股骨转子,OR值为0.898,P<0.01),而脊髓损伤平面和肢体痉挛程度与L4和股骨近端的骨量丢失无相关性(P>0.05)。结论:影响脊髓损伤患者L4和股骨近端骨量丢失的因素不同;病程和ASIA残损分级是脊髓损伤患者股骨近端骨量丢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脊髓损伤康复患者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标记物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于本院住院的脊髓损伤康复患者78例,根据不同损伤病程分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应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股骨近端骨密度,检测脊髓损伤患者的骨代谢标记物.骨密度与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脊髓损伤3个月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T2DM)骨骼肌含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0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中老年T2DM患者共324例,根据亚洲肌少症诊断标准分为肌量减少组(176例)和肌量正常组(148例),测量身体成分和相关临床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骨骼肌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中老年T2DM患者肌量减少组年龄高于肌量正常组(P=0.000),肌量减少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四肢骨骼肌质量指数(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ASMI)、全身骨骼肌含量、上肢和下肢骨骼肌含量、体脂百分比低于肌量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SMI与年龄、病程、体脂百分比、促甲状腺激素(TSH)呈负相关(P<0.05),与BMI、骨矿物质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BMC)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BMI、BMC、体脂百分比对中老年T2DM患者ASMI影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I、BMC、体脂百分比是中老年T2DM患者骨骼肌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