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脊柱微创手术(MISS)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而脊柱内镜技术是脊柱微创手术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综述两种内镜方式包括经鼻神经内镜治疗颅颈交界区病变和经皮颈椎内镜治疗颈椎疾病.这两种内镜方式都有着较好的疗效,其中经皮颈椎内镜更是目前骨科常见的手术方式之一,后路经椎板间入路、前路经椎间隙入路和前路经椎体入路也都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对于症状的描述是否精确,会很大程度影响医生对于病情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建议。因此,患者应该在就诊前,仔细体会自己的病情,尽可能准确地把病情描述清楚,以助于医生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背景:硬脊膜损伤(dural injury,DI)是腰椎手术的常见并发症,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TELD)并发DI的文献报道很少,对其发生率和原因的分析研究亦很少。目的:分析THESSYS(Thomas Hoogland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技术PTELD并发DI的原因和表现,总结其预防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6月行THESSYS技术PTELD 257例,其中单纯腰椎间盘切除术226例,合并侧隐窝狭窄同时行侧隐窝减压+椎间盘切除术31例;共8例发生DI,其中L2/3节段2例,L3/4节段1例,L4/5节段4例,L5/S1节段1例。结果:8例发生DI的患者中1例术中未见DI,但术后发生了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损伤机制不详;另外7例于术中发现DI,其中5例为神经根外侧DI,1例为硬膜囊腹侧DI,1例为硬膜囊外侧DI并于术中发生马尾神经疝出而转为开放手术。除1例转开放手术外,完成椎间孔镜手术7例,其中4例于术后发现CSFL,引流量为50~200 ml,于术后1~2 d拔除伤口引流管、缝合封闭皮肤裂口并采取平卧位休息1 d;另外3例未见明显CSFL,术后引流量<10 ml,于术后24 h内拔除引流管。2例出现一过性头晕、恶心、呕吐,1例有一过性下肢麻木,1例有一过性下肢放射痛、肌力下降,3天后症状改善;1例转开放手术后出现小腿、足背麻木和踇背伸肌力下降,随访6个月时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恢复。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7.9个月,按照改良Mac Nab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优4例,良4例,均无切口感染及脑脊液囊肿形成。结论:PTELD并发DI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多数经过拔除引流管、缝合伤口、卧床休息后可获得良好效果,无需特殊处理。如术中发现马尾神经疝出或术后出现难以缓解的疼痛、肌力进行性下降等神经症状者,可能需要转开放手术或再次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多数腰椎微创融合手术多需双侧的旁正中切口以完成椎管减压、椎间融合和后路固定。本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术式,相比以往的方法更加简单、创伤更小,同时固定强度满意。 目的:介绍一种用于微创腰椎经椎间孔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的新的后路内固定技术,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单节段的腰椎管减压+TLIF,同时辅以同侧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的关节突螺钉固定的40例患者。男20例,女20例,年龄27-82岁,平均57.5岁。手术节段:IA-523例,15-S114例,B-43例。总结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手术时间97-167min,平均124min。术中出血100-200ml,平均140ml,无输血。术后住院时间3d,平均1-6d。2例患者术后在关节突螺钉侧出现小腿疼痛,行翻修手术取出关节突螺钉,其中1例术后症状缓解,另1例无缓解。无伤口感染和脑脊液漏发生。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10个月,期间融合节段无脊柱不稳发生。 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辅以对侧关节突螺钉可以用于单节段Wihse入路的微创腰椎TLIF术,其固定强度满意。与传统的双侧旁正中入路相比,该技术可避免双侧切口的显露和剥离,减少组织损伤,同时具有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的优点,但该技术在置入关节突螺钉时需要警惕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Jarcho-Levin综合征是一种以椎体和肋骨先天发育异常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该病最早由Jarcho和Levin于1938年报道,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外观上主要表现为颈短、躯干短、身材矮小、后发际低,同时可合并全身多器官发育异常。国内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我院于2010年8月收治1例此病患者,并接受脊柱矫形手术治疗,效果满意。为提高对此病的认识,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索混合现实技术在经皮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通过与清华大学团队合作,将经皮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得以呈现。从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轮转住院医师和协和八年制实习生中随机选取混合现实组和传统教学组各12人,保证年龄、性别、年资匹配。两组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及应用混合现实技术的授课方式。课后针对授课的交互性、趣味性、三维空间想象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行问卷调研和课后测试。结果本研究率先运用混合现实技术,以经皮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为例,采用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创设学习情境,将三维立体的空间结构直观呈现出来。两组学生在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无明显差异,但混合现实组在学习的主动性、趣味性和三维立体想象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结论混合现实技术在医学教学中应用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可提高医学教学的形象化、交互性和三维空间感。混合现实技术结合力反馈,进行专科医师的模拟训练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PUMC Ⅱ型特发性脊柱侧凸(IS)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PUMC Ⅱ型IS 25例,男2例,女23例;年龄11~18岁,平均14.3岁.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躯干偏移进行测量和分析.侧凸类型包括Ⅱb1型20例,ⅡC3型5例.其中前路矫形4例,后路矫形21例.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48.0°和14.3°,平均矫正率为70.0%;手术前后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2°和11.9°,自动矫正率为62.9%,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全部病例随访12~58月,平均17.4个月.结论 参照PUMC分型的融合范围选择原则,采用选择性胸椎融合治PUMC Ⅱ b1型和部分PUMCⅡC3型IS,可以保留更多脊柱活动度,同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效果满意,无术后失代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物组合形式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的矫形效果.方法 根据内固定物组合形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三组:组A:内固定钩组;组B:混合组(内固定钩+椎弓根螺钉);组C:全节段椎弓根螺钉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矫形效果.结果 :共57例患者,组A 9例,组B 30例,组C 18例.平均年龄14.3岁,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三组患者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术前分别为49.0°、48.8°和47.4°,术后分别矫正到15.1°、13.7°和6.8°,随访时分别为19.0°、17.0°和9.5°,胸弯矫形率分别为62.1%、64.6%和79.0%,矫形率组C优于组A与组B(P=0.014,P=0.003),组B与组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术前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32.4°、32.6°和35.2°,术后分别矫正到12.0°、8.6°和8.3°,随访时分别为16.3°、10.3°和11.1°,随访时腰弯自动矫形率分别为48.9%,66.8%和69.9%,矫形率组B与组C优于组A(P=0.012,P=0.008),组C优于组B(P=0.003).结论 不论使用何种内固定物组合形式,主胸弯和腰弯均可获得良好的矫形效果,但全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组胸弯和腰弯矫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
腰椎手术要不要固定,谁说了算?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病人想问,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病人说了算,也不是医生说了算,取决于病情,取决于对利弊的取舍. 任何治疗都要基于疾病机理和自然史 脊柱的手术简而言之包括减压、病灶切除、融合和重建几种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