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高频电凝止血治疗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2例鼻出血患者在鼻内窥镜引导下行高频电凝止血治疗。结果 62例中1次治愈55例(占88.7%),2次治愈5例(8.1%),3次以上治愈2例(3.2%)。结论经鼻内窥镜下高频电凝治疗鼻出血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鼻内镜修正手术治疗80例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际全 《吉林医学》2010,31(7):944-945
目的:探讨鼻内镜修正手术治疗复发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80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鼻内镜下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组(A组)40例和鼻内镜下射频热凝蝶腭神经治疗组(B组)40例,分析两组方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有效率和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鼻内镜下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组的有效率(95%)明显高于鼻内镜下射频热凝蝶腭神经治疗组(54%)(P<0.01)。另外,B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1)。结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合并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应积极施行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鼻内窥镜下高频电凝止血治疗鼻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2例鼻出血患者在鼻内窥镜引导下行高频电凝止血治疗.结果 62例中1次治愈55例(占88.7%),2次治愈5例(8.1%),3次以上治愈2例(3.2%).结论 经鼻内窥镜下高频电凝治疗鼻出血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探讨合适的治疗方法。方法将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鼓膜切开药物灌洗治疗组(切开组)与穿刺药物灌洗治疗组(穿刺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时间、鼓膜颜色恢复时间、气导阈值和治愈率。结果切开组患者的听力恢复时间和鼓膜颜色恢复时间均早于穿刺组患者(P〈0.01),前者的气导阈值亦比后者小(P〈0.01);鼓膜切开组的显效率高于穿刺治疗组(P〈0.05)。结论经耳内镜鼓膜切开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效果优于耳内镜鼓膜穿刺术。  相似文献   
5.
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2005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结果:本组100例(130耳1随访6个月一1年,治愈75例(75%),好转17例(17%),无效8例(8%),总有效率为92%。平均治愈4次,其中,24例仅治疗1次即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本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术后感染少,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波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临床疗效,并与手术开窗方法作比较.方法:100例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WB-10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术开窗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痊愈率:治疗组60.00%,对照组40.00%,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92.00%,对照组74.00%,两组相比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微波治疗耳廓假性囊肿临床疗效显著,优于手术开窗治疗.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咽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咽炎患者200例,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明显高于对照组(76%),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咽炎,患者近期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何际全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9):1354-1355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明显.结论: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