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静脉内皮细胞衬里异体血管移植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扩增培养的兔静脉内皮细胞铺植于经处理的异体血管,体外培养9d,然后行异体静脉原位移植术。结果经传代培养收获的内皮细胞总数为(9.47±0.35)×106个。细胞种植3h后异体血管腔面可见有内皮细胞附着,但未形成完整内膜;9d时腔面被一层连续的单层内皮细胞覆盖,细胞形态饱满,平行排列,呈梭形。术后8周所有移植段血管保持畅通。结论预衬自体内皮细胞的异体血管可保持长期的通畅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氧合血(35℃)心停搏液微流量连灌与微温氧合血(26—28℃)间灌心肌线粒体量化计分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择20例择期心脏瓣膜置换术,按机械分类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A组采用常CPB温氧合血(35℃)心停搏液微流量连灌;B组采用浅低温CPB微温氧合血(26~28℃)心停搏液间灌。分别于主动脉阻断时和再灌注30分钟各取左室壁心肌(1~2mm3),电镜观察并摄片。在电镜下选择5个视野,每个视野随机观察20个线粒体,依受损程度分为0~4级,将100个线粒体按级得分总和除以100即为该组得分数。结果两组在主动脉阻断时心肌超微结构基本正常,再灌注30分钟,A组得分(1.2346±0.2621),B组得分(1.1632±0.2153),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瓣膜置换术中两组含血心停搏液的心肌保护作用近似,微温血心停搏液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温氧合血心停搏液微流量连灌与微温氧合血间灌后心肌酶谱的变化。方法选择40例择期心脏瓣膜手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采用常温CPB,温氧合血心停搏液(35℃)微流量连灌(0.5ml/mg.min);B组采用浅低温CPB,微温氧合血心停搏液(26—28℃)间灌。主动脉阻断时间大于60分钟。分别测定术前、术后16、40、64、88h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的变化,进行组内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术后88h内,两组心肌酶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峰值多在术后16~40h,组内比较与主动脉阻断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部分在88h内降至正常。组间比较,两组在大部分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P〈O.05),B组心肌酶较A组低。临床结果证明,两组术后需循环和呼吸辅助时间短,心功能恢复迅速,稳定。结论微温氧合心停跳液间灌具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胸壁肿瘤切除术后骨性胸壁缺损不同外科手术重建的效果.方法 1999年3月至2008年8月治疗胸壁肿瘤28例患者,切除肋骨3~6根,肿瘤切除后遗留巨大胸壁缺损,其中21例采用钛合金人工肋骨隔肋重建.胸壁软组织缺损采用转移肌皮瓣(胸大肌肌皮瓣、背阔肌岛状肌皮瓣、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胸廓稳定性良好,无反常呼吸运动及呼吸困难.并发骨性重建后软组织与修复物之间积液3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本组随访8~76个月,2例失访,随访率92.9%,4例胸壁良性肿瘤患者术后分别生存7.8、7.2、5.4和3.6年,22例胸壁恶性肿瘤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3%(17/22)、63.2%(12/19)和41.2%(7/17).结论 钛合金人工肋骨重建胸壁骨架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2月至2008年12月4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31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8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置换术73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9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31例.结果 全组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41例(9.1%),手术死亡14例(3.1%).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前巨大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心功能Ⅳ级、肾衰竭、严重感染、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 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保留瓣下结构,积极纠正三尖瓣病变和心律失常,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自体内皮细胞衬里异体血管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茂鑫  赵渝 《医学综述》2005,11(12):1067-1069
随着器官和组织移植的发展,血管移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血管移植材料的研究成为这项研究的重点。因人体自身非必需血管长度和直径极为有限;异种血管移植存在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其他术后并发症;将种植有内皮细胞的人造血管进行移植,可增加管腔长期通畅率,但它仅能部分模拟人体血管,与人体血管相比,其弹性系数小、顺应性低,作为异物其组织相容性稍差,可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及感染,随移植时间延长,管腔通畅率呈现下降趋势,长期抗凝治疗又有一定的副作用;而经冻干加辐射处理后的异体血管移植,使免疫排斥反应大为减轻,但移植后血管内皮细胞需一定时间才能被受体内皮细胞所替代,加上血流动力学和移植后的内膜增生等原因,其远期通畅率也不理想。由此,为了提高移植物远期通畅率,自体内皮细胞衬里异体血管移植成为新的有效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大鼠胃癌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的疗效。方法:对20只SD大鼠利用Walker-256细胞株成功复制出种植性胃肿瘤模型,经腹腔动脉灌注阿霉素,化疗后第7天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对照观察。结果:实验组肿瘤坏死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肿瘤坏死多位于血管周围,而对照组肿瘤坏死与血管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术前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对胃癌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引起肿瘤细胞坏死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手术效果,探讨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2月至2006年12月42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资料。427例中男196例,女231例;平均年龄(45±3)岁。风湿性瓣膜病403例(94.3%),非风湿性瓣膜病24例(5.7%)。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6例,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置换术65例,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4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231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46例(10.8%),手术死亡11例(2.58%)。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主要危险因素是术前巨大左室,收缩功能减弱,心功能Ⅳ级,肾功能衰竭,严重感染,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时机,保留瓣下结构,积极纠正三尖瓣病变和心律失常,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何茂鑫 《中国医疗前沿》2011,(14):24+6-24,6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西地那非对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者降低肺循环阻力、提高手术耐受性的意义。方法本组23例患者术前给予西地那非口服,1mg/kg,2次/d,连续服用7-15d。对比用药前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情况、术前于术后肺动脉压力改变情况、术后1月于用药前肺动脉压力改变情况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用药后肺动脉压力明显下降;术后较术前肺动脉压力明显减轻;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西地那非能明显降低肺动脉压力,提高手术耐受性,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