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矿物药是传统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市场上的矿物药质量差异很大。通过对历代本草典籍及现代文献记载的矿物药快速评价方法及简易理化鉴别方法的综述,为矿物药质量初步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survivin蛋白在不同分化状态下的食管鳞癌组织及体外细胞中的表达,同时观察其一致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了40例食管鳞癌组织、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细胞的免疫化学方法分别检测食管正常上皮细胞,高分化食管鳞状上皮细胞(KYSE-70),低分化鳞状细胞上皮细胞(KYSE-450)中survivin的表达情况。结果:食管癌患者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分别为72.5%(29/40),明显区别于对照组(食管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5.0%(P<0.01)。3系细胞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69%和1%。结论: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关,其在食管鳞癌组织与体外食管鳞癌细胞中的表达一致。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马Ⅲ分类标准是唯一一个标准化的,国际公认的以症状为基础的功能性胃肠病分类,涵盖了消化道的所有部分.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标准经过以往的精炼和简化,越来越多的应用到科研中.但是罗马Ⅲ分类标准的临床应用,尤其是在个体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过程中,其临床价值远低于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5.
探究丹参多酚酸中异紫草酸的最佳分离纯化方法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MCI Gel色谱柱、LH-20凝胶色谱柱、动态轴向加压制备液相联用分离得到高纯度异紫草酸,并与传统硅胶柱层析法分离效果进行对比。通过·OH清除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和铁氰化钾还原实验测定异紫草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所建立方法分离得到的异紫草酸纯品归一化法百分含量达到98.7%,传统硅胶柱层析法无法分离得到异紫草酸纯品。异紫草酸对·OH和DPPH的半数清除率浓度(IC50)分别为0.277 mg·mL-1、17.43μg·mL-1,其抗氧化能力与浓度剂量呈现依赖关系。MCI-Gel/LH-20凝胶/C18键合填料柱层析法可用于高纯度异紫草酸的分离。异紫草酸具有清除自由基及抗氧化活性,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确定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体现药材共性的重要度提供数学评价方法,结合网络药理学和指纹图谱方法,并基于Q-Marker "五原则",对中药黄柏从化学成分有效性以及可测性等角度进行Q-Marker预测分析。方法利用现有文献对黄柏药材Q-Marker的来源进行整合,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预测黄柏药材中的核心成分。结合指纹图谱对10批黄柏药材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进一步确定黄柏药材中潜在的Q-Marker,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文献查阅确定生物碱、黄酮类以及酚酸类为黄柏Q-Marker主要来源。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生物碱类和黄酮类具有高连接度,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同时建立了 10批黄柏药材指纹图谱,并指认其中8个共有成分,分别为新绿原酸、黄柏碱、木兰花碱、4-O-阿魏酰奎宁酸、盐酸药根碱、绿原酸、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结合网络药理学活性和成分可测性以及Q-Marker理念,初步预测黄柏碱、4-O-阿魏酰奎宁酸、盐酸小檗碱可作为黄柏药材潜在的Q-Marker,最后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一步验证了 Q-Marker体现药材共性的重要度。结论利用网络药理学进行初步预测,同时建立指纹图谱结合数理统计的黄柏药材质量控制方法,为黄柏药材的Q-Marker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经不同方式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治疗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P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培养并诱使其向肝细胞样细胞分化;通过CCL4制作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静脉内、肝内、及腹腔注射等移植方式。通过组织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生化分析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肝脏形态及功能的影响。结果:MSCs经诱导后不表达肝细胞标记物,而表达α-胎蛋白(AFP),白蛋白(ALB);组织学染色,免疫组化,及生化分析表明经静脉途径比其他途径更有利于挽救肝衰竭。结论:MSCs移植能抵抗肝脏纤维化,静脉移植方式是最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食管癌发病过程中染色质解旋酶DNA结合蛋白5(Chromodomain helicase DNA-binding protein5,CHD5)基因表观遗传学改变,探讨CHD5基因甲基化作为食管癌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ethylat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72例食管癌组织及成对癌旁组织,9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及4株食管癌细胞系中CHD5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HD5基因在上述食管癌细胞系的表达.结果:69%(50/72)食管癌组织发生CHD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32%(23/72)癌旁组织发生甲基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254,P<0.05).9例食管正常组织未发生甲基化,2株食管癌细胞系中由于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导致CHD5基因表达缺失,经5-aza-deoxycytidine处理96h后CHD5重新表达.结论:食管癌中CHD5基因频繁发生甲基化,表观遗传学改变是其基因表达的重要调节机制,CHD5基因甲基化有可能作为食管癌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2种成分的含量,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2种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反向筛选,从而确定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含量测定。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有效成分的对应靶点和途径并构建“活性成分-重要靶点-通路”,探究黄芩发挥药理作用特点,预测出潜在的Q-marker。结果:建立的黄芩药材指纹图谱共标定12个共有峰,指认2个成分并确定其含量。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70。“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相关9条通路,涉及到癌症通路、炎症通路、免疫通路等。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准确、可行,筛选出2种成分可作为潜在Q-marker,以网络药理学验证黄芩主成分相关的靶点作用机制,进一步确认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作为Q-marker的可行性,为黄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