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中MMP16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8对胰腺癌/癌旁组织中MM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49例胰腺癌组织中MM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免疫印迹法检测显示,胰腺癌组织MMP16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相应癌旁组织(8/8);免疫组化检测显示,在胰腺癌组织中MMP16蛋白的表达率为85.7%(42/49),而在癌旁正常组织中MMP16蛋白表达率为9.1%(3/33);MMP16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16表达与胰腺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该三因素的分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MP16在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因此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何同梅 《医学综述》2011,17(11):1640-1642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而在肝移植领域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与早期移植肝的无功能和肝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目前对于肝移植的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研究很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严重肝脏IRI所引起的移植肝功能受损始终未能解决,影响肝移植的效果。现对肝脏IRI的分子机制、病理学特点、预防及治疗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的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ENKTL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及EBER原位杂交结果,并用PCR方法检测1例ENKTL的TCR基因重排.结果:ENKTL免疫组织化学阳性率CD2为87.9%(116/132),CD3为99.3%(141/142),CD5为33.3%(44/132),CD7为74.7%(74/99),CD4为30.2%(13/43),CD8为35.9%(14/39),CD56为92.9%(132/142),TIA-1为100%(132/132),颗粒酶B为99%(111/112),穿孔素为100%(6/6),CD30为40.9%(36/88),PDGFRA为51.9%(28/54),CMYC为53.7%(29/54),Ki-67指数50%~90%,中位数为80%.EBER原位杂交阳性率为100%(142/142).TCR基因重排结果阴性.结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存在较为特征性的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且EBER原位杂交呈阳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salivary duct carcinoma,SD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31例SD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其中20例采用MaxVision法行AR,HER-2,GATA3,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随访14~52个月,分析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SDC形态学上类似乳腺导管癌,肿瘤细胞通常为腺样、条索样、乳头样、实性,细胞异型性明显,通常可见导管原位癌成分。免疫组织化学分析20例SDC示:19例AR阳性,8例HER2阳性,19例GATA3阳性。结论:SD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涎腺肿瘤,其预后较差,通常发生早期转移、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例累及肾和淋巴结的IgG4相关性疾病病理活检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采用EliVision法),并结合文献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结果患者肾穿刺活检见肾间质中大量浆细胞浸润,主要为IgG阳性细胞,其中IgG4阳性细胞(>10个/HPF);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增厚,并节段双轨形成。腋下淋巴结活检显示,淋巴滤泡散在分布,部分滤泡呈萎缩状态,滤泡间区明显扩大,其内可见大量浆细胞增生,并掺杂较多小淋巴细胞及少量免疫母细胞。免疫组化示IgG阳性增生的浆细胞>50个/HPF。结论 IgG4相关性疾病是IgG4阳性细胞广泛浸润的慢性系统性疾病,累及肾时可出现小管间质性肾炎,多数会累及淋巴结。对激素治疗反映较好,停药后可复发。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资料、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结果 肿瘤位于升结肠,浸润性生长,侵犯肠壁全层.肿瘤组织弥漫成片状或巢状生长,局部区域呈腺泡状及流水样排列.肿瘤细胞呈上皮样,局部呈梭形,胞质嗜酸性或透明,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稀疏,有小核仁.核分裂象6个/10HPF.免疫组化:Vimentin(+),SOX10(+),S-100(+),Syn灶性(+),CD56(+),Fli1(+),Ki-67增殖指数2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EWSR1基因重排.结论 胃肠道恶性神经外胚层肿瘤非常罕见,具有高度侵袭性,应与其它胃肠道原始上皮及梭形细胞肿瘤相区别.联合应用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和分子学分析,有助于识别该肿瘤并与其他类似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何同梅 《当代医学》2013,(13):31-32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诊断胎儿肾积水的价值,并观察产后预后情况。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月的3000例25~40周的单胎孕胎儿行超声检查,对胎儿进行常规性的生物学测量,并测量双肾大小、肾实质的厚度以及集合系分离前后径的宽度,在首次诊断确认胎儿肾积水后,需在产前给予定期复查,并在产后给予1周复查,随访时间2年。结果产前超声检测56例胎儿出现肾积水,单侧43例,双侧13例。产后随访患儿肾积水情况有不同的改变。结论产前行超声检查,是诊断胎儿肾积水的较佳方法,值得临床普遍性予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