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miR-221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状况及特异性miR-221抑制剂对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四种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Lovo、SW-480、Caco2中miRNA-221表达状况,并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作为正常对照;设计并合成miR-221、anti-miR-221(微小RNA抑制剂)寡核苷酸,以脂质体转染Caco2细胞系,以Real-time Q-PCR再次检测转染后细胞中miR-221表达状况,并通过噻唑蓝(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状态。结果与正常细胞相比,4种人结肠癌细胞系中miR-221表达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癌细胞转染anti-miR-221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而S期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并可见细胞凋亡的发生(P<0.01)。结论 miR-221特异性抑制剂可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同时诱导凋亡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提示miR-221作为结直肠癌生物治疗有效靶点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转移灶中差分化肿瘤细胞群(PDC)的临床病理意义,分析肝转移灶与肠原发灶中PDC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结直肠癌伴有肝转移的配对病例。同时对结肠癌原发灶和肝转移灶中PDC进行判读,分析肝转移灶中PDC分级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原发灶与转移灶中PDC分级的相关性。PDC的判读方法采用Ueno标准。结果 7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灶中,PDC分级G1、G2、G3的例数分别为28、24、20。转移灶的PDC分级与转移灶的肿瘤芽、原发灶的PDC分级具有正相关,而与转移灶大小、数目、原发灶部位、级别、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侵犯及肿瘤芽无显著相关。结论 结直肠腺癌肝转移瘤与原发性结直肠腺癌的PDC分级存在正相关,评估原发灶PDC分级或可为肝转移风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联合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26例,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单纯ERAS组)和实验组(67例,ERAS联合益生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不同菌属数量的变化及菌群紊乱的分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源性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以Ⅱ°菌群失调居多,而实验组患者术后主要表现为Ⅰ°的菌群失调(P=0.014)。术后实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总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术后出现腹泻、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比实验组高,但只有腹泻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感染和吻合口漏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出现脓毒血症。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予以益生菌治疗,可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严重腹腔感染时血、粪中纳米细菌(nanobacteria,NB)的检测情况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关系。方法40只SD大鼠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手术(CLP)制作严重腹腔感染模型,分别于术前、术后2d取血、粪标本进行NB培养,电镜下观察NB并加以鉴定。另取回肠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造模后的大鼠符合SIRS标准,病理观察肠黏膜层部分区域有黏膜上皮脱落,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出现异常,结构松弛。与CLP手术前比较,术后2d体温(℃)显著升高(39.98±0.43vs38.37±0.34=18.538,P〈0.01),血液白细胞计数(×10^9/L)亦明显增高(21.13±3.27vss10.43±2.23,f=15.909,P〈0.01)。严重腹腔感染前、后血电镜下NB阳性率分别为17.5%和42.5%(X2=5.952,P=0.015),粪NB阳性率分别为90.0%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0=0.156,P=0.692)。结论严重腹腔感染sD大鼠血中纳米细菌较感染前显著增加,可能与SIRS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联合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26例,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单纯ERAS组)和实验组(67例,ERAS联合益生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不同菌属数量的变化及菌群紊乱的分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源性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以Ⅱ°菌群失调居多,而实验组患者术后主要表现为Ⅰ°的菌群失调(P=0.014)。术后实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总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术后出现腹泻、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比实验组高,但只有腹泻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感染和吻合口漏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出现脓毒血症。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予以益生菌治疗,可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青年乳腺癌与老年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12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选取其中年龄≤35岁的患者55例纳入青年组,将年龄≥60岁的同期乳腺癌患者65例纳入老年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分子分型的特点。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乳腺癌患者分子分型总体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青年组乳腺癌患者以三阴性型居多(36.36%),老年组乳腺癌患者以Luminal A型居多(36.92%)。青年组与老年组乳腺癌患者在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转移方面分布不同,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肿瘤直径>2cm的所占比例高,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高,容易有淋巴结转移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青年乳腺癌较老年乳腺癌更具有侵袭性,易发生淋巴结转移。青年乳腺癌较老年乳腺癌患者在病理类型、病理分期及分子分型存在明显的差异。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传统肠道准备与快速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人组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抓阄的方法随机分成试验组(33例,术前仅行1d的肠道准备)和对照组(27例,按传统的3d方案进行肠道准备)。分别于肠道准备前和术后第1次排粪时,留取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并观察术后肠道菌群紊乱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种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且对照组较试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计数则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8/27)(P〈0.05)。结论快速肠道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术后肠道菌群的紊乱程度,并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技巧及并发症的预防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8月为180例患者经胸乳入路行腔镜甲状腺切除术的手术过程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总结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179例手术获得成功,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放手术。单发甲状腺腺瘤4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16例,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2例,甲状腺癌19例。手术时间平均(105±10)min;术中出血量10~50 ml,平均(15±9.5)ml;术后发生皮下淤血7例、颈前积液12例、颈部及胸前皮肤发紧不适5例、一过性低钙18例、喉上神经损伤9例、暂时性喉返神经损伤13例。结论:掌握手术适应证,具备熟练的腔镜操作技巧,严格遵循腔镜手术操作规范,熟悉甲状腺的解剖结构,是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