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室(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对我院ICU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断为VAP的251例患者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检出病原菌7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346株(46.9%),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113株)、肺炎克雷伯杆菌(58株)和鲍曼不动杆菌(57株);革兰阳性菌( G+) 213株(28.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1株,MRSA 63株)、表皮葡萄球菌(45株)和溶血葡萄球菌(42株);真菌178株(24.2%);混合感染183例(72.9%).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均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于5%;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耐药率(1.2%)最低,其次为阿米卡星(26.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3.2%),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超过60%;鲍曼氏不动杆菌对米诺环素、亚胺培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不超过20%;白色念珠菌的耐药率低.结论 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混合感染率和细菌耐药率都很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临床感染现状和耐药性,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葡萄球菌鉴定试剂盒和ATBExpression仪鉴定细菌的种类,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7~2009年共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784株,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395株,检出率50.4%。全部金葡菌株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都敏感,MRSA株对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替考拉宁和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分剐为100%、94.4%、87.1%、80.0%、86.8%、71.6%和44.1%。结论MRSA的检出比率较高,耐药性严重。呈多重耐药,临床应高度重视对MRSA及其耐药性的检测,以帮助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经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 2 Compact、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Vitek MS鉴定为“不确定”菌,以及在不同显色平板上产生类似色素菌的进一步鉴定方法,以明确病原学诊断。方法对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与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菌株中的“不确定”菌70株,使用不同的鉴定系统结合表型特征、血清学试验进行鉴定,并对显色平板上产生类似色素的菌株做补充鉴定。结果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报告的32株“不确定”菌中,Vitek 2 Compact有65.6%(21/32)需要进一步鉴定,Vitek MS有59.4%(19/32)需要进一步鉴定,部分菌株在2种自动化微生物鉴定系统间的鉴定结果存在差异;32株“不确定”菌经不同鉴定系统、表型特征、血清学试验鉴定,全部鉴定到种/型水平。对念珠菌平板等3种不同显色平板上产生类似色素的38株菌的补充鉴定,结果全部为非目标菌。结论通过不同鉴定方法的互补,可以提高临床微生物鉴定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江门市中心医院2008-2009年中段尿标本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分离出的病原菌用ATB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结果按CLSI标准判定.结果 473株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菌225株.占47.6%,非产ESBLs菌248株,占52.4%.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较大差异.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氨曲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及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远远大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 为控制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本地区临床分离需氧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于本院临床分离的需氧菌采用ATB仪鉴定,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分离的481株菌中,常见的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87株,18.1%)、铜绿假单胞菌(84株,17.5%)、金黄色葡萄球菌(70株,14.6%)、肺炎克雷伯氏菌(50株,10.4%)、表皮葡萄球菌(35株,7.3%)、溶血葡萄球菌(21株,4.4%)、鲍曼氏不动杆菌(20株,4.2%).碳青霉烯类仍是肠杆菌科细菌敏感率最高的抗生素,至今尚未出现耐药菌株.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比例分别为21.8%和24%.非发酵菌除鲍曼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分别为90%和75%外,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不超过60%.葡萄球菌目前尚未出现对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而对其他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细菌的耐药性较为严重,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缓细菌耐药性扩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本院重症监护病房临床分离需氧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TB仪进行细菌鉴定,K-B法进行药敏试验及耐药性分析,按CLSI 2011年标准判定药敏结果,并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分离出的858株病原菌中,常见的主要为肺炎克雷伯氏菌(151株,17.6%)、金黄色葡萄球菌(113株,13.2%)、铜绿假单胞菌(111株,12.9%)、鲍曼不动杆菌(82株,9.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69株,8.0%)、大肠埃希氏菌(62株,7.2%).从耐药性分析来看,碳青霉烯类仍是敏感率最高的抗生素,但已出现亚胺培南和厄他培南耐药的菌株.葡萄球菌属尚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考拉宁耐药株,但对其他多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非发酵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加强ICU感染管理以及病原菌耐药情况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临床感染的发生率和病原菌耐药率.  相似文献   
7.
PT衍生法测定纤维蛋白原在CA1500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CA15 0 0全自动凝血仪上 PT衍生法 (PT- der法 )测定 Fbg的准确性 ,以推广 PT衍生法在 CA 15 0 0仪上的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 Dade公司试剂在 CA15 0 0上测定 PT取得 Fbg衍算值同时与 clauss法测定值相比较 ;探讨 PT- der法在 CA 15 0 0上可信范围。结果 :应用 PT- der法测定 Fbg重复性良好 ,批内 CV=0 .0 35。对 113份标本分别用 PT-der法与 clauss法进行测定 ,结果显示 1.5 0~ 2 .99g/ L的 Fbg测定值两种方法结果相近 ,当 Fbg>3.0 g/ L时 ,PT- der法结果与 clauss法有极显著差异 ,PT- der法结果明显偏高。结论 :当 PT- der法换算出的 Fbg值在 1.5 0~ 2 .99g/ L之间时 ,结果可靠 ,完全可以替代 clauss法测定 Fbg,从而达到节省试剂的目的 ,当 PT- der换算值 >3.0 g/ L时 ,结果偏高 ,必须用clauss法进行 Fbg的测定 ,以免误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培养方法,提高致病菌培养阳性率及了解本中心致病菌谱及其耐药性。方法:腹膜炎腹腔透出液直接涂片观察细菌及接种于培养瓶(BA组),或离心后再涂片及接种(C-BA组)。观察两组细菌阳性检测率及致病菌培养阳性率。观察致病菌谱及其耐药性。结果:传统涂片组与离心涂片组比较,P〈0.01。BA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与C-BA组比较,P〈0.01。前2位致病菌株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对阿米卡星均100%敏感。结论:改进培养方法提高了致病菌培养的阳性率。离心涂片组的细菌阳性率明显比传统涂片组高。对本中心腹膜炎,可使用阿米卡星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种方法对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进行筛选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54株肠杆菌科细菌,均给予改良碳青霉烯酶灭活试验(mCIM)联合EDTA碳青霉烯失活试验(eCIM)、酶抑制剂增强试验、快速碳青霉烯酶检测方法 (rCDM)进行筛选。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方法筛选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灵敏度、特异度及检测时长。结果 54株肠杆菌科细菌经PCR筛查, 36株为阳性, 18株为阴性。rCDM法筛选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89%、94.44%,均高于mCIM联合eCIM法的50.00%、50.00%和酶抑制剂增强试验的66.67%、55.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CDM法的检测时长为(0.32±0.10)d,短于mCIM联合eCIM法的(1.21±0.25)d、酶抑制剂增强试验的(0.56±0.2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进行筛选时,应用rCDM筛选的效果和效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