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 心脏手术相关的急性肾损伤(cardiac surgery-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CSA-AKI)是心脏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对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生存率都有负面影响.目的 开发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预测模型,以此识别心脏手术中CSA-AKI的高危患者.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研究微创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术后早期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血管外科完成的308例单纯首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微创切口(右胸肋间切口或胸骨上段切口)60例(微创组),常规胸骨正中切口248例(常规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常规组患者术后早期死亡1例,二次开胸探查止血2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对患者纳入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均大于常规组(分别为233.00±36.34min vs 215.42±35.57min,106.27±27.64min vs 89.13±22.89min,84.35±23.02min vs 69.08±21.37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ICU停留时间小于常规组[2(2-3)天vs 3(2-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术后当天引流量小于常规组[360(230-520)ml vs 495(360-66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新发房颤率低于常规组(10% vs 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结论 与常规胸骨正中切口相比,微创切口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主动脉瓣置换术,并且术后引流量更少、新发房颤率更低、美容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稀疏矩阵和杰卡德相似系数,结合医疗领域知识构建医院智能导诊系统,阐述系统需求、总体设计、关键技术和功能模块,包括智能导诊、综合信息查询、知识库管理及数据库设计,指出该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医院现有分诊流程存在的弊端,缓解导诊服务压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乳头肌瓣环再固定(papillary muscle repositioning,PMR)技术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以二尖瓣病变为主并实施PMR技术的瓣膜置换术(均置换的机械瓣膜)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9例,年龄(52.46±11.22)岁。分析其心功能改善情况及左心室形态等手术效果。结果患者围手术期死亡0例;开胸止血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低心排)1例,强心利尿后好转,并顺利出院。术后仅1例出现大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心脏超声随访结果显示术后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术前改善,出院前较术前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术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PMR技术的二尖瓣置换术在维持左心室乳头肌-二尖瓣环的张力和完整性,改善左室容积、左室形态和射血分数方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比较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在治疗主动脉机械瓣血管翳形成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2015年3月至2019年10月,共26例患者(女性18例)因主动脉机械瓣置换术后血管翳形成导致瓣膜失功,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血管翳清除组(接受单纯血管翳清除术)与瓣膜置换组(接受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本研究着重比较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观察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特征,并对其进行随访,以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在治疗人工瓣膜血管翳上的疗效差异。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部患者接受择期手术治疗,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手术8例,三尖瓣修补术15例(置换3例,成形12例),主动脉根部手术2例,术后无早期不良事件发生。血管翳清除组患者术中体外循环时间(128.7 min对179.7 min,P<0.05)及升主动脉断时间(74.2 min对132.7 min,P<0.05)均显著少于瓣膜置换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更低,两组患者在其他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传统二次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相比,单纯血管翳清除术式能够明显减少体外循环时间、大幅降低转机过程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降低患者住院时间。术后短期内无明显不良影响,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创新型手术方式,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调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能否直接诱导兔主动脉瓣膜发生退行性的改变,以及阿托伐他汀对瓣膜病变进程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新西兰纯种雄性,白兔,45只,随机平均分配为对照组(N组)、高脂组(HC组)和高脂加阿托伐他汀干预组(AI组)。并分别于实验开始4、8、12周后,取静脉血测定血浆脂质及hs-CRP水平,取主动脉瓣膜标本行组织学检测,经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钙化性主动脉瓣组织学改变及各炎性指标的变化,分析比较各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第8、12周HC组和AI组血浆中TC、TG、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较第4周及N组均升高,同期AI组的各项血脂水平低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主动脉瓣比较,HC组光镜下组织学改变与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早期病理改变相似,AI组较HC组病变减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因子TNF-α、IL-6在HC组中表达明显,在AI组中的表达较HC组显著下降,N组中则无表达。结论:高脂饮食能够诱导兔主动脉瓣膜发生早期钙化并存在慢性炎症,阿托伐他汀通过降血脂及抗炎作用,能够抑制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病变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左心房直径(LAD)大小(LAD>45 mm或≤45 mm)的慢性瓣膜性房颤(AF)患者行外科改良双极射频消融术(BRFA)的近中期消融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共完成心脏手术同期行改良双极BRFA共2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制定纳入及排除标准,并对两组患者不同LAD进行倾向性评分,共纳入A组(左心房直径LAD>45 mm)75例,B组(左心房直径LAD≤45 mm)75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术后病死率、并发症及窦性心律恢复情况。结果A组术后1周、半年、1年及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84.0%、81.3%、73.3%和69.3%;B组术后1周、半年、1年及2年窦性心律转复率分别为:90.7%、88.0%、86.7%和8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按标准华法林抗凝,两组患者术后近中期随访均未新发脑血管事件。结论二尖瓣手术同期采用改良MazeⅣ行BRFA治疗慢性长程持续性瓣膜性AF手术效果好,窦性心律转复成功率高。然而,手术后随时间延长,LAD越大越不容易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中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重建瓣下连续性的方法,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心外科,因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需行二尖瓣置换术且应用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作为重建瓣下结构连续性的方法的患者临床资料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59.18±11.5)岁;心功能(NYHA分级)Ⅲ级17例,Ⅳ级5例,心房颤动18例。病因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退行性变(13例)、缺血性二尖瓣返流(3例)及风湿性改变(2例)。结果:22例患者在二尖瓣置换术中,全部切除二尖瓣前叶及瓣下腱索、大部分后叶及腱索,保留后叶基底部及与之相连的基底部腱索,再将前后乳头肌分别悬吊固定于后瓣环相应的位置以重建瓣下结构的连续性,最后以间断或连续缝合法置入人造瓣膜。本组置入机械瓣12枚,生物瓣10枚,同期行左心耳缝闭及左心房折叠术17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例,三尖瓣成形15例。1例死于术后严重肺部感染,其余均顺利出院,21例患者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平均(26.14±8.16)个月。随访期间1例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其余患者心功能改善,人造瓣膜功能良好,无瓣膜功能障碍及抗凝治疗导致的出血或栓塞并发症。术后及随访期间心胸比、左心室舒张期末径及收缩期末径、球形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在术后早期得到改善,表现为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随访期进一步改善。结论:应用乳头肌悬吊固定技术重建二尖瓣下结构连续性的方法,在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左心室功能受损的二尖瓣置换术中安全有效,与传统的保留二尖瓣下结构的技术相比,简单易行,易于掌握,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