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CPB)术中发生冷凝集试验阳性的处理经验。方法 采用最适宜的温度(鼻咽温31.5℃—32.5℃,肛温34℃~35℃),常温高钾停跳液,CPB大剂量抑肽酶和皮质激素的应用及激活全血凝血时间(ACT)的严格监测等等。结果 术中阻断主动脉65min,心脏自动复跳,术后无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及血红蛋白尿。结论对CPB术中发生冷凝集试验阳性的病人采取综合性的防救措施可以有效的防止红细胞凝集、溶血等不良反应,确保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肺转流(CPB)期间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CVR)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 30例择期CVR患者随机均分为肺灌注氧合血组(灌注组)和对照组.于CPB前、入ICU 30 min和拔除气管插管前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I).停CPB后30 min取右上肺组织,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灌注组入ICU 30 min和拔除气管插管前的R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灌注组肺组织病理变化较对照组小.结论 肺动脉持续灌注氧合血可减轻CPB所致肺损伤.  相似文献   
3.
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行外科手术治疗,其手术死亡率较高。许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新生儿或小婴儿期即出现危重症状,如不及时治疗预后不佳。2002年4月至2008年6月,我们对32例10kg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现总结其手术治疗经验,以提高婴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早期预后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体外循环下(on-pump)和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进行回顾性调查,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早期预后效果.方法:从我院2005年1月~2008年6月择期进行的346例冠脉搭桥手术中选择291分为非体外循环组(off-pump组,189例﹚和体外循环组(on-pump组,102例),对两组的术前基本特征,麻醉药用量,手术时间,ICU 停留时间,术后带管时间,输血量以及住院费用、苏醒时间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的术前资料基本相似,与off-pump组相比,on-pump组的异体输血量[(4.49±2.56) u]、住院费用[(54 808.41±2 101.52)元]、手术时间[(5.04±1.12 ) h]、苏醒时间[(183±49) min]均高于off-pump组.on-pump组术后呼吸功能异常的比例更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术期病死率、住院时间及术后机械通气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与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一样安全,与on-pump CABG相比,off-pump CABG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并且住院费用更低,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中止血环酸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体外循环心瓣膜置换术中应用止血环酸(tranexam ic acid),观察其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 方法50 例心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止血环酸组和对照组,用双盲法进行实验。止血环酸组术前静脉注射止血环酸10m g/kg,预充液中加5m g/kg(总量累计超过1g 者,按1g 计算,2/3 g 静脉注射,1/3 g 加入预充液中);对照组分别加等量生理盐水。测定两组转流前、后血小板粘附率、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观察术后 24 小时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转流后两组血小板功能均有下降,但对照组明显低于止血环酸组( P< 005);转流后止血环酸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 P> 005);转流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转流前( P< 001),且明显低于止血环酸组( P< 005);出血量和输血量止血环酸组均低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 止血环酸能有效保护血小板,明显减少术后出血及输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国产膜肺与进口膜肺分别在体外循环离体转流中对异丙酚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分别组成体外循环回路进行术前密闭式离体转流试验,用反向高效液相法测定1、5、10、20、40、60min时的异丙酚浓度。结果:异丙酚浓度在离体体外循环开始1min时明显降低。国产膜肺组降低82.8%,进口膜肺组降低85.1%,10min后降低速度减慢,在60min内同产膜肺组共降低98.0%,进口膜肺共降低98.3%,在1、40、60min时,2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同产膜肺与进口膜肺一样,对异丙酚有吸附作用,但在离体体外循环中国产膜肺对异丙酚浓度的影响均要小于进口膜肺。  相似文献   
7.
血液稀释技术的出现,克服了体外循环中全血液预充的弊端,但同时也导致转流后细胞外液量的增加,细胞间质的水肿等不良后果,因此在体外循环的发展中引进了超滤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最早采用常规超滤技术在转流后期进行,20世纪90年代初在此基础上又创立了改良超滤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零平衡超滤(Z-BUF)对体外循环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超滤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麻醉方法、手术方式和体外循环技术均相同。超滤组在体外循环(CPB)开始1 min时实施Z-BUF,输入林格氏液,控制超滤量为35 ml/kg,维持滤出液和输入液量平衡,持续40 min。对照组作常规体外循环。分别于CPB前、CPB停止即刻、术后2 h、6 h2、4 h采集动脉血,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测定结果用Hct校正。计算呼吸指数(RI)和肺泡氧合指数(OI)。结果 2组患者围术期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TNF-αI、L-6和IL-10在CPB停机后明显升高,术后2 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对照组术后24 h仍明显高于CPB前水平,超滤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呼吸指数和肺泡氧合指数(OI)CPB后比麻醉诱导时增高,对照组升幅明显高于超滤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零平衡超滤可改善肺功能,抑制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产生,并能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释放,从而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保护并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建立一套体外循环离体肝脏灌注模型用于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动物实验灌注方法.方法:选用品质优良的健康杂种猪10只,分为5对,分为受体猪和供体猪,受体猪股静脉捕管,引流静脉血灌注至供体猪的离体肝脏,血液经氧合后回输入受体猪上肢静脉系统.通过监测离体肝动脉压力和门静脉压力,调整离体肝脏的灌注量和受体猪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每个离体肝脏建立体外循环灌注维持6~8 h.结果:体外循环灌注期间离体肝脏颜色红润,质地柔软,胆汁排泄通畅;受体猪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离体肝脏体外循环支持灌注,可为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或等待肝移植的体外循环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血液回收仪在脾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静脉高压断流/分流术中常常出血量较大.主要是由于切除脾脏丢失了大量的血液.尽管采取了自体输血、异体血输入等相应措施.但在输血过程中引发的污染和血源传播性疾病时有报道。我院自2001年起应用血液回收仪技术进行脾切除术。回收自体血,减少了血液丢失.有效地避免了异体输血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