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晨间报告会在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足踝外科参加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36名学员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参加传统常规晨交班,实验组参加常规晨交班联合晨间报告会。培训结束后比较两组学员的出科理论考核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轮转后多站式出科考核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病例分析考核成绩、轮转后多站式出科考核成绩、培训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晨间报告会在骨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助于锻炼学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岗位胜任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设计一种带有距下关节加压融合功能的新型跟骨接骨板,评价其应用于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使用自行设计的距下关节融合板对50例需要一期融合距下关节的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进行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olher角、Gissane角以评估跟骨解剖形态,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术后功能。结果 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7~72 min,平均(48.04±9.32) min,术中出血量90~140 mL,平均(106.00±12.04) mL,术中均无重要神经、血管损伤;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1个月,平均(16.36±2.24)个月;5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达到骨性愈合,骨性愈合时间为8~14周,平均(9.52±1.25)周。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Bolher角、Gissane角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Bolher角、Gissane角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2、0.140)。末次随访时,患者平均AOFAS踝-后足评分为(83.78...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腓骨肌腱滑脱症患者43例.依据术前医患沟通,22例接受改良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术,21例接受常规腓骨沟加深支持带重建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VAS评分、AOF...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研究长链非编码RNA X染色体失活特异转录本(lncRNA XIST)通过miR-193a-3p/重构剪切因子1(RSF1)轴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方法 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30例行骨肉瘤切除术获得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T-qPCR检测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lncRNA XIS T m RN A表达.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sh-lncRN A XIS T重组质粒、空载质粒分别转至对数期生长的骨肉瘤HOS细胞,另取未做任何处理的HOS细胞为空白组.稳定转染48 h后,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24、48、72 h时的吸光度(A)值,划痕实验检测培养24 h时细胞的融合距离,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LncRNA XIST、miR-193a-3p与RSF1之间的作用关系,RT-qPCR检测lncRNA XIST、miR-193a-3p、RSF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RSF1蛋白表达.结果 骨肉瘤组织中lncRNA XIST mRNA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空载组及实验组A值随转染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和空载组比较,实验组培养24、48、72 h后A值降低,融合距离缩短,lncRNA XIST、RSF1 mRNA表达降低,miR-193a-3p mRNA表达升高,RSF1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敲降ln-cRNA XIST可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可能通过miR-193a-3p/RSF1轴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钩匙状解剖锁定板治疗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20年11月—2022年11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45例Danis-Weber A型外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采用新型钩匙状解剖锁定板治疗,23例)和对照组(采用常规外踝解剖锁定钢板治疗,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Danis-Weber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及合并韧带损伤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部分负重时间、返回工作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评分,对患者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5.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部分负重时间和返回工作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出现1例关节僵硬,对照组出现1例关节面移位、1例关节僵硬和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Lapidus截骨术微切口与传统切口治疗重度拇外翻的疗效.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6月25例25足重度拇外翻患者采用Lapidus截骨术传统切口(传统组),2014年10月至2017年2月24例25足重度拇外翻患者采用Lapi-dus截骨术微切口(微创组).所有患者均行第一跖趾关节外侧软组织松解术.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术后拇外翻角(HVA)及第一、二跖骨间角(IMA)、术后AOFAS踝与后足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7至24个月,传统组平均随访(12±2.7)个月,微创组平均随访(12±1.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HVA、IMA及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微创组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pidus截骨术微切口治疗重度拇外翻能取得与传统切口相同的手术疗效,同时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外踝上动脉串联腓浅动脉超长轴岛状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效果及术后感染的预防,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外踝上动脉串联腓浅动脉超长轴岛状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30例,并对其进行观察疗效.结果 30例岛状皮瓣全部成活,岛状皮瓣颜色及质地优良,随访3个月~1年,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 外踝上动脉串联腓浅动脉超长轴岛状皮瓣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良好皮瓣,该皮瓣切取方便,血供丰富,不损伤肢体主要血管;应注意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第1跖骨基底部新月形截骨在治疗重度拇外翻手术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5月-2018年5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60例重度拇外翻患者进行统计,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60例患者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第1跖骨基底部新月形截骨,对照组采用常规截骨术,随访1年,分析术前和术后拇外翻角(HVA)、第1、2跖骨间角(IMA)情况,对比术前、术后各组A0FAS评分差异。结果: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A0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2组A0FAS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A0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观察组拇外翻角、第1、2跖骨间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1跖骨基底部新月形截骨可以应用于重度拇外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