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通过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研究质量,为进一步总结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治规律奠定基础。方法:检索1989—2010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的中医内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文献,依据国际Cochrane协作网Cochrane手册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获得242篇纳入文献。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资料证据级别较低;中医辨证论治欠规范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2.
鉴于一些医家对桔梗“载药上行”功效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分歧,本文试从遣药组方的合理性、临床具体病证的必要性以友现代药理研究的药效学依据等方面,分析其在复方应用中协同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及综合干预治疗对寻常性痤疮的临床体会。方法:收集60例门诊寻常性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CO2点阵激光联合中药枇杷清肺饮治疗,对照组给予CO2点阵激光治疗,两组均给予饮食、睡眠、情志等综合干预,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在饮食、睡眠及情绪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结论:中西医及综合干预治疗对寻常性痤疮的临床效果好,无明显副作用,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祛毒胶囊治疗湿热内盛-瘀血风燥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72例湿热内盛-瘀血风燥型湿疹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予祛毒胶囊治疗,对照组予氯雷他定胶囊治疗;两组均外用丹皮酚软膏,每日2次,4周为一个疗程,两组连续治疗6周,观察治疗后的证候积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症状及湿疹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评分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祛毒胶囊治疗湿热内盛-瘀血风燥型湿疹有临床疗效,并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祛毒胶囊对改善瘙痒程度、皮损等方面的效果良好,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了解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研究质量,为进一步总结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证治规律奠定基础。方法:检索1989-2010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的中医内治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文献。依据国际Cochrane作网Cochrane手册的评价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共获得242篇纳入文献。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资料证据级别较低;中医辨证论治欠规范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机制复杂,病程缠绵难愈,久病必虚,肝病及脾,故脾虚一直贯穿疾病始终。本文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临床各家的诊治经验及个人体会探讨治疗该病从脾论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总结中医内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证型特点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近20年治疗UC的文献,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为大肠湿热证、脾虚肝旺证、脾胃气虚兼湿阻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兼大肠湿热证;居前10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白芍、茯苓、黄芪、当归、陈皮,其常用药组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是UC最常见证型;补虚药、清热药、除湿药(化湿、渗湿)、温里药的遣用是其基本配伍结构,理气药、活血药、收涩药、止血药的遣用是其重要的增效配伍结构;芍药甘草汤、白术茯苓汤、香连丸、四君子汤是治疗UC内治方的常用基础方。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四维评价模型”从科研能力、成长能力、临床能力、团队能力4个方面对新时期的中医青年人才进行综合评价,探讨以培养“科研强、临床精、理论新、素养高”的中医实用人才为目标。通过“四维评价模型”对新时期中医青年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积累经验,探索适用于新时期中医青年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医特色临床人才。  相似文献   
9.
宋明期间二神丸和五味子散两方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缙  付庆会 《四川中医》2010,(9):115-116
本文试从二神丸和五味子散的方名演变、药味增减、攻效扩展等方面,论述两方从宋至明的发展演变,以窥名方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