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枯否细胞,并探讨LPS刺激对细胞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和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在体原位灌注、密度梯度离心和早期细胞换液等方法分离纯化大鼠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并采用墨汁吞噬和ED2染色试验对分离培养的细胞进行鉴定.TNF-α表达和分泌采用RT-PCR和酶联免疫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ELISA)检测.结果:成功分离和纯化大鼠肝KC,并经墨汁吞噬和ED2染色试验鉴定证实;LPS刺激KC细胞内TNF-α mRNA的表达较非刺激细胞(PBS处理细胞)显著升高(1.10±0.02vs0.09±0.01,P<0.001).另外,LPS刺激较非刺激KC培养上清液TNF-α蛋白的水平也显著升高(487.10pg/mL±5.56pg/mLvs39.41pg/mL±15.30pg/mL,P<0.001).结论:原位灌注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能有效分离纯化大鼠KC,LPS刺激可诱导其表达和分泌大量TNF-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和老年科住院的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颅内压(ICP)增高患者102例,随机分为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组(实验组)和非监测组(对照组); 所有实验组病例经FVEP监测ICP和立即行腰穿检查测ICP,治疗上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 记录2组患者甘露醇使用量以及肾功能情况,评估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指导临床调整脱水剂的应用效果; 记录2组患者GOS评分,评价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在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参考价值。结果 实验组患者入院时FVEP无创颅内压测得值与腰椎穿刺颅内压测量值比较无明显差异[(195.76±13.24)mmH2O vs(197.04±11.98)mmH2O, P>0.05]; 实验组甘露醇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 2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实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χ2=3.889, P=0.048)。结论 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替代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应用FVEP无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以及时调整并减少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脱水剂甘露醇的用量,改善HICH并颅内压增高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82岁,离休干部.因"腰背部疼痛6d"人院.患者于2014年11月21日因摔跤后致腰背部疼痛明显,6d后入住我科.查体:体温36.8℃,呼吸18次/分,脉搏72次/分,血压120/60 mmHg(1 mmHg=0.133 kPa),身高152 cm,体重30 kg.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颈部对称,甲状腺无肿大,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脊柱正常生理弯曲,背部触痛明显,双下肢Lasegue征(±),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8例脑出血患者?125例脑梗死患者和147例正常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来自上海地区汉族人群,3组在年龄?性别构成比?体质指数(BMI)等基线指标均没有明显差异,分别进行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的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基因测序方法比较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突变频率?结果:脑出血组?脑梗死组CT + TT基因型(9.3%?9.6%)和T等位基因(4.7%?5.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0%和1.0%,P < 0.05),脑梗死组中发现1例TT基因型,出血组与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TT基因型,与基因测序结果一致?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22phox亚基C242T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β = 1.712,OR = 5.537,95%CI:1.120~27.381,P = 0.036),与脑梗死的相关性(β = 1.432,OR = 4.187,95%CI:0.934~18.774,P = 0.061),表明C242T基因多态性可能是脑出血?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多态性与脑出血?脑梗死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是脑卒中的一个危险因素?但与高血压和饮酒等传统危险因素相比,C242T多态性对脑梗死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还原型辅酶Ⅱ(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基因多态性与上海松江地区汉族人群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ACI)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基因测序等技术对310例上海松江地区汉族人群LAACI患者(LAACI组)和330例对照组的C242T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检测,分析C242T基因多态性与LAACI的相关性.结果 LAACI组丙二醛(MDA)水平、NADPH氧化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AACI组吸烟率、饮酒率、高血压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氧化高密度脂蛋白(ox-H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HDL-C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LAACI组较对照组有更高的杂合子(CT)+纯合子(TT)基因型频率及T等位基因频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血糖、高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脂蛋白a[Lp(a)]、ox-HDL水平、MDA水平、NAD-PH氧化酶活性、基因型是LAA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ADPH氧化酶p22phox亚基C242T基因多态性与LAACI有相关性,可能是高血压、吸烟和脂氧化之外的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2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内膜增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闭塞组。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LP)(a)、载脂蛋白(Apo)A-Ⅰ及(Apo)B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严重程度与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LDL-C、LP(a)、ApoB、ApoA-Ⅰ及ApoB/ApoA-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LDL-C、LP(a)、ApoB、ApoB/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0.15,P<0.05,r=0.24,r=0.29,r=0.37,r=0.50,P<0.01),血清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1,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C、ApoB/ApoA-Ⅰ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TC、ApoB/ApoA-Ⅰ水平密切相关。ApoB/ApoA-Ⅰ水平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脂蛋白酯酶(LPL)HindⅢ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PCRRFLP方法以及基因扩增产物测序方法,检测120例脑出血患者(脑出血组)和147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LPL HindⅢ基因多态性,并测定血脂和血糖。结果脑出血组T和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0.8%和9.2%;对照组分别为82.3%和17.7%。脑出血组G等位基因频率和GG基因型检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TG、LDL-C、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TT基因型人群TG水平较TG+GG基因型人群明显升高(P<0.05)。调整年龄、高血压、高血糖等相关因素,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PL HindⅢG等位基因可能是一个保护性因素(OR=0.392,95%CI:0.1910.805,P=0.011)。结论 LPL HindⅢ基因多态性与脑出血有一定关联,LPL HindⅢG等位基因突变可能是脑出血发病的一个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UⅡ/UT系统在LPS刺激大鼠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l,KC)TNF-α和IL-1β表达和分泌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消化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大鼠KC。细胞分组和处理方法:正常对照组urantide(-)LPS(-)、urantide或UⅡ处理组urantide/UⅡ(+)LPS(-)、LPS刺激组urantide(-)LPS(+)、urantide或UⅡ预处理组urantide/UⅡ(+)LPS(+);细胞内基因表达采用RT-PCR和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蛋白质分泌水平采用ELISA分析方法检测。结果 LPS刺激后,KC内UⅡ、UT mRNA相对表达水平和细胞培养上清液UⅡ多肽水平显著升高,但urantide预处理组显著低于LPS刺激组(P0.01)。Urantide处理组细胞UⅡ/UT mRNA和上清液UⅡ多肽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LPS刺激后(LPS刺激组、UⅡ预处理组和urantide预处理组),TNF-α和IL-1βmRNA表达和蛋白质分泌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但urantide预处理组较LPS刺激组和UⅡ预处理组显著降低(P0.01),LPS刺激组与UⅡ预处理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UⅡ或urantide处理组KC上述前炎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水平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UⅡ/UT信号系统可能在LPS刺激肝KC前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表达和分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Urotensin Ⅱ(UⅡ)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小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损伤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正常对照组(A组)、预处理对照组(B组)、模型组(C组)和预处理模型组(D组).模型动物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D-半乳糖胺(D-galactosamine,D-GalN)腹腔注射,预处理动物在造模前30min,用UⅡ受体拮抗剂Urantide0.6mg/kg尾静脉注射.LPS/D-GalN攻击12h后,采集血清和肝组织标本,并观察24h小鼠存活情况;采用Reitman-Frankel法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水平;采用HE染色显微镜观察肝组织损伤程度;RT-PCR法检测UⅡ及其受体UT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UⅡ多肽分泌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组织UⅡ多肽及其UT受体蛋白质表达.结果:C组小鼠死亡率为66.7%,A、B和D组所有动物均存活;LPS/D-GalN攻击引起C和D组小鼠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D组较C组显著降低(2271.09U/L±102.24U/Lvs1160.67U/L±258.32U/L,1569.42U/L±204.04U/Lvs1030.31U/L±108.09U/L,P<0.01);C组小鼠肝组织结构破坏明显,见大片出血性坏死及炎症表现,D组肝组织结构保持完整,仅有局灶性出血坏死,炎症明显减轻;C和D组小鼠血清UⅡ多肽水平较A和B组高(P<0.01),但D组较C组明显降低(3.73g/L±0.52g/Lvs1.90g/L±0.27g/L,P<0.01);LPS/D-GalN诱导了C和D组小鼠肝组织UⅡ和UT的mRNA及蛋白质高水平表达,而D组的表达水平较C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LPS/D-GalN可诱导ALF小鼠肝组织表达和分泌UⅡ,并促进肝组织UT受体的表达;UⅡ的表达与分泌可能存在正反馈调控机制;UⅡ/UT受体介导了LPS/D-GalN诱导的AL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im-3基因对暴发性肝细胞凋亡的抑制机制. 方法 32只大鼠随机分成4组(8只/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C组和D组采用流体力学注射方法,分别以林格氏液、空载体质粒pEGFP-N2和重组质粒pEGFP-N2/Pim-3溶液预处理大鼠;1 d后,予脂多糖(LPS) /D-半乳糖胺(D-GalN)腹腔注射诱导暴发性肝细胞凋亡.8h后处死大鼠,采集肝组织标本.用Caspase-3活性测定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T-PCR检测肝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p53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LPS/D-GalN联合攻击造成了大鼠肝内Caspase-3活性显著增高,而D组Caspase-3活性较B组和C组均显著降低[(141.7±13.7)RFU比(508.1±32.0)、(493.5±33.1)RFU,P值均<0.01].LPS/D-GalN的应用也诱导了肝组织iNOS mRNA、p53 mRNA、Bax蛋白表达,与B组和C组相比,D组iNOS mRNA和p53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06±0.01比0.42±0.08、0.35±0.06;0.73±0.11比1.17±0.25、1.23±0.31,P值均<0.01),而Bax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9±0.09比1.13±0.08、1.25±0.11,P>0.05);另外,D组肝内Bcl-2蛋白表达水平较A、B组和C组均显著升高(3.05±0.29比1.03±0.05、0.98±0.06、1.10±0.08,P值均<0.01).结论 Pim-3基因通过对损伤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向抑制了暴发性肝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