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桂枝芍药知母汤始载《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喻嘉言认为:“桂枝芍药知母汤是治三焦痹之法,而误编历节黄汗之一。短气,中焦胸痹之候也。属连头眩,即为上焦痹矣。温温欲...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 997年 5月出版了《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一书。该书“前言”对 1 8位医家的简历、著述和医案特点均作了简单介绍。其中对《问斋医案》的作者蒋宝素简介为 :蒋宝素 ,号问斋 ,清代医家 ,生卒年不详。京口 (今江苏镇江 )人 ,一说丹徒人。于治痰证 ,最具心得 ,倡用治疗痰饮“十补一清”、“剿抚互用”诸法。《问斋医案》五卷 ,分为心、脾、肺、肾、肝五部 ,下分 40门 ,记录了蒋氏 40余年之治疗经验。笔者与蒋氏同邑 ,考证蒋宝素的生卒年代具地域之优 ,自信象蒋宝素这样留有医案传世的名医 ,在本县县志上不会没有记载。于是查…  相似文献   
3.
人参败毒散主治感冒风寒湿邪,增寒壮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等症。喻嘉言常用以治时疫,每获良效,并用以治下痢而有表症者,称之为"逆流挽舟"。他认为病邪从表陷里,本方可使由里出表。笔者受其启迪,将之推广运用于临床,疗效颇佳。互协原谢某,女,聊岁。1994年1月20日初诊。患者2个月前感咽喉疼痛,周身不适,服抗菌消炎药及润喉片,咽痛时轻时重,迁延月余。五个月前出现肉眼血尿,住院治疗,依赖抗生素和止血药方能控制症状,一旦停药血尿复现。为排除肿瘤,曾作CT检查,动工未发现异常。转请,仁医诊治。刻下患者腰部隐痛,少腹发…  相似文献   
4.
“柔肝饮”是常熟名老中医陶君仁先生用治肝胃气痛的经验方。笔者移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收到了满意的疗效。方药组成及加减法一、方药组成:茵陈12克、生麦芽30克、宣木瓜10克、薄荷梗10克、当归10克、淮山药12克、生白芍30克、生甘草3~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二、加减法:食后脘胀者,加鸡内金;谷丙转氨酶偏高者,加川楝子、黄芩、败酱草;肠鸣泄泻、腹痛者,加煨防风、炒白术、陈皮;头昏、舌红少苔阴虚者,加五味子、北沙参;肝区刺痛、舌边有紫点紫斑者,加制大黄、地鳖虫、元胡索;肝硬变者,加生鳖甲、生牡蛎;  相似文献   
5.
梁××,男,46岁。1978年3月9日初诊。患者于1976年4月30日经解放军×××医院诊断为无黄疸型肝炎,前后住院2次,症状无明显改善,于1978年2月27日自动出院。出院时小结:患者住院4个月来,经中药、肝注射液、大青叶、复方丹参、辅酶A、三磷酸腺苷等治疗,效果不好,自觉症状未见好转。肝功能检查。谷一丙转氨酶182单位,麝浊20单位,麝絮( )。目前肝区疼痛不明显,少腹作胀不舒,嗳气频作,小便自调,大便稀溏。舌尖  相似文献   
6.
病历简介 患者男,20岁,学生。患者1996年9月9日在大学新生入学报到后体检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两对半报告:HBsAg( )、MBsAb(-)、HBeAg(-),HBeAb( )、HBcAb( )、HBV-DNA( )。诊断为乙型肝炎。休学回家治疗。先后在本地及外地四家医院就诊,两次  相似文献   
7.
8.
目前对某些急难病症的治疗 ,尽管现代医学已有较好的方法 ,而中医药仍不乏用武之地 ,兹录验案 2则以明证。1 药物过敏反应致大面积皮肤破溃案王某 ,女 ,6 7岁。 1993年 7月 14日诊。患者 10天前因腹痛腹泻服用氟哌酸 2天未效 ,改静滴庆大霉素 2 4万 u/ d,2天 ,腹泻仍 1日 4~  相似文献   
9.
1 纵横说渊源   肝病纵横说,滥觞于仲景。《伤寒论》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以五行生克来说明病理机制,前条“纵”为顺次相克,脾胃受病;后条“横”为逆次反侮,肺经受病。两条皆因肝实,故治法同为“刺期门”。历代不少医家认为“此二条非仲景之言”,并删此二条。但肝病纵横说,由于已载经典,势必不同程度地引发后世医家的思考和类比,并力求与临床结合,在实践中进行推衍和发挥。   阳黄患者,湿热蕴结,郁蒸肝胆,症见身目小便俱黄,心中懊,脘痞腹胀,肢倦乏力,口苦干涩,厌油纳少,恶心欲吐,大便或秘结,或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濡数。临床治疗:热重于湿者以茵陈蒿汤加味;湿重于热者以茵陈五苓散加减。这是从病因入手辨证分型治疗。近代已故名医岳美中参纵横说,从病位着眼,辨证精当。他说:“茵陈蒿汤,大黄栀子并用,导湿热从小便出,是中下焦药,为竖降法;小陷胸汤,取瓜蒌甘润,不用大黄之苦寒,因中上焦只宜缓解,而黄连与半夏同用,辛开苦泄,是亦协同瓜蒌成缓解之功,为横拓法”[1]。近代已故名医时振声亦曾以小陷胸汤加枳实治疗湿热阳黄,用后发现黄疸下降迅速,以后便广泛用于湿热阳黄。湿热阳黄,便秘腹胀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下,用茵陈蒿汤——纵;以心下痞满按之疼痛为主症者,病位偏于中上,用小陷胸汤加枳实——横。一纵一横,辨治分明,证之临床,法捷效彰。  相似文献   
10.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