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MAD20 株裂殖子表面蛋白1 (MSP1) 和FC27 株裂殖子表面蛋白2 (MSP2) 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碱基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 技术对5 例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分离株CMH/YN 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CYJ/YN 分离株基因组DNA MSP1 第13-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进行扩增, 并将扩增产物分别经EcoRI 和KpnI, BamHI 和HindIII 双酶切后, 分子定向克隆M13mp18 和M13mp19 载体, 转染大肠杆菌(E. coli) TG1, 从含X-gal 和IPTG 的LB平板上, 将随机筛选得到的单个无色噬菌斑经E. coli JM 103 扩增, 用碱裂解法抽提重组子复制型DNA (RFDNA ) 后, 再分别经EcoRI 和KpnI, BamHI 和HindIII 双酶切鉴定。结果: 证实重组子为编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CMH/YN 和CYJ/YN 分离株MSP1 第16-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分子克隆M13 载体。结论: 首次报道确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CMH/YN 和CYJ/YN 分离株MSP1 第16- 17 区基因和MSP2 基因分别与MAD20 株MSP1 和FC27 株MSP2 相应基因完全一致。这些发现对研究预防人脑型疟疫苗和建立一种新型脑型疟恶性疟原虫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设计研制安全有效的人脑型疟疫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 MAD2 0株裂殖子表面蛋白 1( MSP1)和 FC2 7株裂殖子表面蛋白 2 ( MSP2 )基因编码区高度保守碱基设计并合成两对引物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 PCR)技术对 5例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云南省勐腊县勐罕分离株 CMH/ YN和云南省盈江县农场 CYJ/ YN分离株基因组 DNA MSP1第 13- 17区基因和MSP2基因进行扩增 ,并将扩增产物分别经 Eco RI和 Kpn I,Bam HI和 Hind III双酶切后 ,分子定向克隆 M13mp18和 M13mp19载体 ,转染大肠杆菌 ( E.coli) TG1,从含 X- gal和 IPTG的 LB平板上 ,将随机筛选得到的单个无色噬菌斑经 E.coli JM10 3扩增 ,用碱裂解法抽提重组子复制型DNA ( RFDNA)后 ,再分别经 Eco RI和 Kpn I,Bam HI和 Hind III双酶切鉴定。结果 :证实重组子为编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 CMH/ YN和 CYJ/ YN分离株 MSP1第 16- 17区基因和 MSP2基因分子克隆 M13载体。结论 :首次报道确证脑型疟患者恶性疟原虫 CMH/ YN和 CYJ/ YN分离株MSP1第 16- 17区基因和 MSP2基因分别与 MAD2 0株 MSP1和 FC2 7株 MSP2相应基因完全一致。这些发现对研究预防人脑型疟疫苗和建立一种新型脑型疟恶性疟原虫检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无血清培养体系中CD3AK细胞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研究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CD3AK)细胞诱导HL-60细胞凋亡情况。方法:用血清代用品代替人血清培养CD3AK细胞,将诱导生成的CD3AK细胞与HL-60细胞共同孵育后,通过观察细胞形态、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条带及充式细胞仪(FCM)检测分析HL-60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CD3AK细胞孵育7h后的HL-60细胞出现凋亡细胞形态特征,DNA凝胶电泳典型梯状电泳带,FCM检测凋亡细胞比例为24.59%。结论:无血清培养条件下CD3AK细胞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采用一种简单的互补脱氧核糖核酸(cDNA)克隆技术制备日本血吸虫的cDNA基因库.方法的主要过程如下:以血吸虫信使核糖核酸(mRNA)为模板,在禽成髓细胞白血病病毒(AMV)反向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第一股单链cDNA;用核糖核酸酶H和核糖核酸酶除去mRNA,并用AMV反向转录酶和T_4-脱氧核糖核酸(T_4-DNA)聚合酶催化合成第二股双链cDNA;通过耐克斯(NACS)小柱除去1千碱基对(kb)以下的cDNA片断:质粒pUC18作为载体,DNA末端转移酶催化加接寡聚鸟嘌呤核苷酸;血吸虫的cDNA加接寡聚胞嘧啶核苷酸。然后退火连接并转化大肠杆菌菌株MC1061,得到日本血吸虫的cDNA基因库。克隆效率为10~4转化子/μg mRNA,有cDNA插入片段的转化子占30%。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构建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菌)纤维蛋白原结合基因(fb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为fbe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实验工具。方法采用同源基因重组技术。构建质粒△pBT2(含fbe::ermB基因),将其电转化进入金葡菌RN4220,再次抽提后电转化进入fbe基因阳性表葡菌(HB)中。将含有质粒△pBT2的表葡菌HB在5mg/L红霉素平板42℃经多次传代,使质粒ApBT2裂解,fbe::ermB基因同源重组到表葡菌HB的染色体上,通过红霉素耐药、氯霉素敏感等特性筛选出含有fbe::ermB基因的新表葡菌HB-ermB。结果经酶切鉴定后确认质粒△pBT2构建成功以及成功转导入金葡菌RN4220和表葡菌HB中,经PCR方法以及测序确认表葡菌HB的fb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HB-ermB构建成功。结论采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完成了表葡菌HB的fbe基因缺失突变菌株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siRN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在HepG2.2.15细胞中的复制与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靶向HBV S基因的siRNA表达质粒在HepG2.2.15细胞中对HBV病毒的复制与表达的抑制效应及其抗病毒活性.方法 设计并构建了两个靶向HBV S基因的siRNA表达质粒S1和S2,随机设计的用于对照的非同源siRNA表达质粒S3.首先在HepG2.2.15细胞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评估该siRNA表达质粒对HBV mRNA表达的抑制效应,接着在HepG2.2.15细胞中通过ELISA方法进一步枪测它们的抗病毒活性细胞上清液中HBV标志性蛋白HBsAg、HBeAg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siRNA表达质粒转染HepG2.2.15细胞后48 h,HBV S基因mRNA表达量下降64%~88%,HBsAg和HBeAg的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60%~82%和56%~78%.S1+S2联合使用转染细胞中显著抑制HBV病毒的复制与表达的效率,而对照组S3无抑制效果.结论 发现靶向HBV S基因的siRNA表达质粒能够在HepG2.2.15细胞中有效的抑制HBV病毒的复制与表达,并能够降低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表达水平.S1+S2联合使用转染细胞中可以显著抑制HBV的复制与表达的效率.RNAi可能成为防治HBV感染有效的全新的抗病毒防御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靶向HBV C基因的短发夹状RNA(shRNA)表达质粒对HepG2.2.15细胞中HBV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构建两个靶向HBV C基因的shRNA表达质粒S1和S2,以及用于对照的非同源shRNA表达质粒S3。转染HepG2.2.15细胞后,通过RT-PCR和ELISA方法分别检测细胞中HBV C基因表达和细胞上清中HBV DNA、HBsAg和HBeAg表达。结果在转染后24 h时,HBV C基因mRNA表达量下降58%~83%,HBV DNA下降了2.44~3.36个log值,HBsAg和HBeAg的表达水平分别降低了51%~79%和50%~77%。S1、S2联合运用可以提高对HBV的抑制作用,而S3无抑制效果。结论靶向HBV C基因的shRNA表达质粒S1、S2及其联合运用,均能有效地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的复制和表达。  相似文献   
9.
CpG免疫刺激序列对DNA及蛋白质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pG免疫刺激序列是一些以CpG为核心的具有很强免疫激活功能的核苷酸序列 ,对DNA疫苗及蛋白质疫苗均有极强的免疫增强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局部抗原提呈、诱发辅助T细胞活化及激活转录因子有关。CpG序列安全、经济、有效 ,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B7家族-重要的共刺激分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7家族属免疫球蛋白类,目前已发现5种,即B7-1,B7-2,B7-H1,B7-H2和B7-H3等.它们结构相似,均可在机体免疫过程中作为共刺激因子(第2信号),与T、B细胞的活化和机体免疫有关.B7家族在肿瘤治疗、器官移植和自体免疫病的治疗方面有重要作用,在基础研究方面则可以用于T、B细胞分化、活化机制、抗原提呈、共刺激机制、免疫耐受、移植排斥反应和自体免疫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