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胸腔积液和气胸是临床常见的病症,而胸腔穿刺抽液或抽气是其重要的治疗方法。临床通常使用橡胶皮管引流行胸穿,但这种连接方法比较费力,操作难度也较大,甚至导致意外。2003年5月~2005年7月,笔者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制作胸穿引流管,在72例胸穿治疗中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主要物品准备:胸穿包1个(不需要橡胶皮管),一次性输液器1付,无菌剪刀1把。2)制作方法:(1)在助手帮助下,拆开一次性输液器的外包装,取出输液导管,用无菌剪刀剪下输液器的末端(包含输液针与过滤器的连接头及输液调节阀),皮管长度约40cm;(2)将输液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由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血压动态变化情况。方法通过设计专门的调查表,并由指定的研究人员,通过培训后对由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的"亚习服期"血压进行测定,测定的时间点分别为平原、进入高原3 d、7 d、15 d、30 d、60 d。结果施工人员由平原进入高原后,在"亚习服期"即出现血压明显改变,其中进入高原第3天及第7天与平原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后逐渐下降,至第30天时血压开始接近平原水平,而至第60天时血压再次高于第30天和平原血压。与平原比较第3天(P<0.01),第7天(P<0.05)有显著差异;在1 000例对象中,高原高血压发病人数202例,患病率为20.2%,且高空作业人群高原高血压的发病显著高于地面作业人群(P<0.01),高原高血压的患病率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高。结论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在"亚习服期"即出现高原高血压,且其患病率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2000年7月2006年3月,在内镜下应用金属钛夹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5例,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止血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严亦平  李奇 《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0):1112-1114
目的 研究分析高原肺水肿(HAPE)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治疗方法及氧动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对6例HAPE继发ARDS患者进行了机械通气、药物治疗及氧动力学监测.结果 6例患者经1 w治疗后,发绀明显好转,PaO2、SaO2、PaO2/FiO2较1 w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对HAPE经常规治疗1 w左右不见好转的,应高度警惕并发症的发生.HAPE继发ARDS时,氧动力学已发生明显紊乱,病情危重,治疗的关键是早期机械通气,改善组织氧合,限制入量,同时予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血压变化与海拔高度、劳动强度、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通过设计专门的调查表,并由指定的研究人员,通过培训后对由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的"亚习服期"血压进行测定,测定的时间点分别为平原、进入高原3、7、15、30、60 d。结果施工人员由平原进入高原后,在"亚习服期"(即出现血压明显改变,其中进入高原第3天及第7天与平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逐渐下降,至第30天时血压开始接近平原水平,而至第60天时血压再次高于平原和第30天。与平原比较第3天、第7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在1000例中,高原高血压发病人数202例,患病率为20.2%,且高空作业人群高原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地面作业人群(P<0.01),患病率随海拔高度、劳动强度增加而增高。结论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在"亚习服期"即出现高原高血压,与海拔高度、劳动强度、不良情绪、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伴神经心理学障碍,文章对其测试方法、机制、主要表现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主要选择被万方数据库和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结果神经心理学研究提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易伴发神经心理学异常及抑郁症状,同时亦可伴有行为和情感的异常。结论对其进行积极干预和心理治疗,对延缓病情的进展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原施工人员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住时间氧疗前后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0名高原施工人员,在不同海拔,监测并分析3、7、15、30、60、90 d、1年吸氧前后微循环变化。结果 吸氧组微循环血流、血管形态、红细胞聚集、管襻形态、襻顶淤血、襻周出血、乳头下血管丛等变化明显优于不吸氧组 。吸氧前血液流态积分显著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管周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P<0.05),积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拔5 000 m以上吸氧后较吸氧前管周状态积分增高非常显著(P<0.01)。其他积分和总积分虽有增高或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循环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尤其是血管清晰度、血液流态流速、血管变异、红细胞聚集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原施工人员氧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对海拔高度3000、3500、4000、4500、5000 m五个高度的施工人员进行氧疗,每次予以93%浓度面罩吸氧流量5~8 L/min,1 h/d;分别监测进入高原3、7、15、30、60d心率和血压变化,并与不吸氧组进行比较。结果吸氧组心率、血压低于未吸氧组,尤以上线7~15 d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吸氧组吸氧后血压变化符合高原性高血压的比率为5.4%。偏相关分析显示,海拔高度4000 m以上,心率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压乘积均呈正相关关系,不吸氧组心率快、耗氧量大,低氧性增压反应明显(P<0.01)。结论施工人员进入高原早期予以氧疗可以减少高原低气压、低氧对机体心率、血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工程实践,从选址、细节设计、节约成本等4个方面总结了野外卫生所营房的建设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原脑水肿又称高原脑病、高原昏迷,是人体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海拔3 000 m以上高原地区时因脑缺氧而导致的一种严重脑功能障碍,发病率约为0.5%~2.0%,病死率位居急性高原病各型之首[1].特高海拔一般指海拔超过4 500 m.武警水电第二总队医院300余名医疗人员自2010年起,承担了青藏直流联网工程全线1 036 km的医疗保障任务,平均海拔4 500 m,沿青藏公路设有10个二级卫生所,配备高压氧舱,制氧机,呼吸机,摄片机和检验设备;平均每25 km设一个医疗站,共30个一级医疗站,均配有抢救设备和救护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