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立体心电图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的电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立体心电图(three-dimensional electrocardiogram,3D-ECG)分析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传导时间、心房除极角度和振幅的变化。方法入选在住院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3例,对照组患者15例。分别应用立体心电图仪记录窦律下的立体心电图,分析后比较两组患者心房传导时间,P波除极振幅及角度。同时记录患者入院时超声心动图中左心房内径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比较左心房内径无显著差异。阵发性房颤组与对照组心房传导时间分别为123.75±11.67msvs.111.39±13.52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心房除极角度、振幅上,两组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患者P环初始部的运行方向与泪点疏密程度无明显变化,但在P环中间至终末部分,P环运行方向及泪点疏密出现明显变化,并且可看到明显的曲折、弯曲。但在除极末20ms的振幅,房颤患者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05±0.013mvvs.0.036±0.014mv,p<0.05),除极末30ms、40ms处两组振幅无显著差异。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可以出现心房传导时间延长、心房除极末振幅的改变和立体三维P环运行方向及泪点疏密程...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he ablation of the atrioventricular node slow pathway may reduce the inducibilit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but the mechanisms remain unknown. We trie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ablation on atria refractory period, and to elucidat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with atrioventricular node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Atria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ERP) and vulnerable window (VW) at high right atrium (HRA),inferior right atrium (IRA),distal (CSd) and proximal CS (CSp) ,as well as sinus rate (SR) and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of fast pathway (FERP)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ablation. Results ( 1 ) After ablation, the ERP at HRA did not change:(214. 4 ± 35. 1 ) ms, (213.4 ± 37. 3) ms, P = 0. 6, on the other hand, the ERPs at following sites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CSp(218. 1 ±21.8)ms, (235.3 ± 23.6) ms,P <0. 0001 ;CSd(230. 9 ±21.0) ms, (244. 7 ±25. 1)ms,P<0. 01;IRA(198.8 ±26.7)ms,(219.7 ±28. 7) ms,P < 0.005,respectively. (2) The VW of HRA remained unchanged after ablation, while the VWs of CSp, CSd and IRA trended to decline despite no statistic significant. (3)SR showed a little increasing but without statistic significant after ablation (P = 0. 17 ).(4) ERP of fast pathwa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ablation: ( 391 ± 55 ) ms, ( 369 ± 78 ) ms, P < 0. 01.Conclusions The decrease of ERPs at CS and IRA, as well as F-ERP after ablation may decline the inducibility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ndicates regional vagal denervation to the atrium.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生理特点,识别触发心房纤颤(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方法:回顾性分析房性心律失常并阵发性房颤84例体表心电图(房颤组),非房颤组84例体表心电图为频发房早(800次/24 h)。房颤组结合心内电生理检查及Lasso环状电极标测,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肺静脉隔离(PVI)。结果:房颤组电隔离肺静脉286支,均达即刻成功标准,无并发症发生。房颤组体表心电图呈房早、房速、心房扑动(房扑)和阵发性房颤(房颤)频繁发作和交替转换,并常伴长间歇,房早联律间期470~280(420±57)ms明显短于非房颤组的房早联律间期660~350(610±86)ms,P0.05,房颤多由短联律间期房早触发。心内电生理改变为Lasso环状电极标测到起源于肺静脉的连续、快速、有序或无序的较P波提前,时限短、峰锐利的尖峰电位(Spike电位),同步心电图显示该Spike电位常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经导管射频消融消除肺静脉内电位或隔离肺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或组织连接,可终止房性心律失常,维持窦性心律。结论: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特点是短联律间期房早,也是阵发性房颤的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肌袖性房颤中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 选择肌袖性房颤患者 4 0例 ,非房颤患者 4 6例。分析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结果 肌袖性房颤组见 :频发短阵房颤、房扑。房颤发作平均持续时间 2 5 6± 7 5秒 ,房颤发作前与房颤相关的房早联律间期 0 4 5± 0 0 7秒。对照组 :4 6例动态心电图记录中无房颤、房扑发生 ,房早联律间期 0 6 5± 0 14秒。肌袖性房颤组房颤发作前与房颤相关的房早及未下传的房早的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早联律间期 (P <0 0 1)。结论 肌袖性房颤中房性心律失常有着一定规律和心电图特点 ,DCG中有着频繁的窦律、房扑、房颤相互转换 ,均伴频发的房早 ,房早几乎均呈“PonT”现象 ,且房早易伴室内差异传导及房早未下传、P′-R延长 ,房颤大多由“PonT”房早触发或驱动 ,部分房颤由房扑触发 ,常可有短阵 3~ 6个连续扑动波。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确定导管射频消融合适病例 ,并随访评价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5.
食管心房调搏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判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心房调搏安全、简便、可靠 ,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与鉴别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通过对2 0 3例具有心动过速史的患者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以及术前的食道心房调搏结果的对比 ,评价食道心房调搏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判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选择 1 996年 3月至 1 998年末的 40 0例行心内电生理及导管射频消融成功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中 ,2 0 3例食管心房调搏资料完整 ,男 1 1 9例、女 84例 ,平均年龄 41± 7(1 5~ 64)岁。经鼻腔送入 2极或 4极食管电极于近左心房后侧 ,采用双极记录 ,记录到大 A小 V,正负双相的食管心电图 ,行…  相似文献   
6.
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元芳  丛培鑫 《心电学杂志》2003,22(3):135-136,160
目的 探讨食管电生理检查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98例窄QRS波群心动过速食管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的结果。结果 98例窄QRS波群心动过速97例分型诊断一致: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52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32例,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心房扑动各5例,房性自律性心动过速、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各1例。6例房性心动过速与54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源两种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分型诊断和初步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故可作为必要检查,有助筛选射频导管消融病例。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复发率,而其复发的特点目前仍然不清,本文对房颤消融复发患者二次消融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共442例房颤消融治疗患者中,29例消融后复发的患者[男性19例,年龄(56±11)岁],本文患者复发时间〉6个月。对这些复发患者进行二次导管消融治疗。分析和对比初次与二次消融的电生理特点。结果29例房颤患者(20例为阵发性房颤,9例为持续性房颤)复发时间6—33(11.3±5.3)个月,所有患者初次消融后均服用3个月抗心律失常药。在复发的29例患者中,(1)3例初次消融术采用单纯靶肺静脉电隔离,二次消融发现1例出现非消融肺静脉触发灶,予以补充消融;另2例发现原靶肺静脉均有传导恢复,予以所有肺静脉经验性电隔离。(2)12例初次消融策略为所有肺静脉(48根)经验性电隔离,二次消融时发现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静脉传导恢复(36根),8例再次所有肺静脉节段电隔离(其中1例发现上腔静脉起源予以针对性电隔离);4例患者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3)12例患者初次消融策略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同侧肺静脉环形电隔离,二次消融时重复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1例患者术中发现左心房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并成功消融,2例患者术中出现左心房不典型心房扑动(房扑)成功消融。二次消融术后随访(15±10)个月,5例患者出现房颤复发(阵发性房颤1例,持续性房颤4例;成功率82.8%),1例患者出现严重左肺静脉狭窄。结论对于房颤进行肺静脉消融电隔离治疗,其复发患者以肺静脉传导恢复为复发的主要原因。单纯进行靶肺静脉消融的部分患者,其他肺静脉的触发灶对于复发起着重要的作用。部分复发患者与非肺静脉起源的触发灶相关。复发的房颤患者,再次导管消融治疗可以达到较高的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慢径消融降低了心房颤动(房颤)的易感性,但具体机制不明.本文旨在探讨消融后心房电生理性质的改变及其具体机制.方法 32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测量射频消融前后窦性心率及高位右心房、低位右心房、冠状静脉窦近端和远端各部位的有效不应期和易感窗口,以及房室结快径前传不应期的变化.结果 (1)慢径消融前后下列部位的有效不应期的变化分别为:冠状静脉窦近端(21 8.1±21.8)ms,(235.3±23.6)ms,P<0.0001;冠状静脉窦远端(230.9±21.0)ms,(244.7±25.1)ms,P<0.01;低位右心房(198.8±26.7)ms,(219.7±28.7)ms,P<0.005;高位右心房(214.4±35.1)ms,(213.4±37.3)ms,P=0.6.(2)在消融术后,房颤的诱发比例下降,冠状静脉窦近端的易感窗口显著降低(P=0.03),冠状静脉窦远端和低位右心房的易感窗口有所降低,高位右心房的易感窗口不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消融后窦性心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72.1±5.6)次/min对(74±6.8)次/min,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慢径消融使快径前传不应期缩短,消融前后分别为(391±55)ms,(369±78)ms,P<0.01.结论 慢径消融使心房多部位的电生理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冠状静脉窦近端和远端,以及低位右心房的有效不应期延长,房颤诱发几率降低.该现象的原因可能与消融造成的迷走神经功能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丛培鑫 《海南医学》2002,13(12):171-171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中能量的释放与电阻的关系。方法  182例住院经RFCA治疗的患者 ,术中记录其放电相应功率、时间、阻抗值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室速 (右室流出道室速 ) 15例 ,其功率为 3 0± 2 5瓦特 ,时间为 12 0± 60秒 ,阻抗为 90~ 12 0欧姆。左侧旁道 10 2例 ,其功率为 3 5± 10瓦特 ,时间为 60± 3 0秒 ,阻抗为 70~ 110欧姆。右侧旁道 65例 ,其功率为 2 5± 15瓦特 ,时间为 110± 40秒 ,阻抗为 90~ 12 0欧姆。结论 射频消融时阻抗的监测可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并可避免一定的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一例祖孙四代的长QT综合征(LQTS)家系进行临床心电学研究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揭示该家系成员基因型与基因表型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其特殊的电生理特征进行临床治疗。方法:对先证者及该家系成员进行临床资料的搜集整理,尤其对12导联体表心电图进行分析。应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对全部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突变位点的检测,根据其遗传学分型指导临床治疗。结果:该家系26人中达到临床诊断标准者6例,可疑诊断1例。其共同的心电图特征为:QTc≥0.46S,T波宽大双峰,U波明显,先证者多次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在室速发生前心电图QTc新时期明显延长。基因检测结果表明7名成员HERG基因的10号外显子均出现一个新的单碱基的转换突变(CGA2587TGA),该无义突变导致快速激活延迟整流性钾通道(IKr)缺失了296个氨基酸。对患者予以β受体阻滞剂及补钾治疗,患者室速的发生得以控制。结论:本研究发现了LQTS一个新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验证了LQT2患者的心电图特点:QTc延长,T波宽大双峰,明显的U波在LQT2家系中并不常见,推测该家系中致病基因携带者心电图U波的出现可能同IKr蛋白C末端的缺失有关。QT延长综合征分子遗传学与电生理学研究还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同时指出未来LQTS治疗的新医学模式--“基因特异性治疗”这一必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