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消化道异物132例内镜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道异物常是临床急症。种类繁多、部位各异,多须紧急处理。手段虽然很多,但内镜是最常用的手段,既可诊断,又可治疗。现对我院近15年来因食吞异物来就诊的132例患者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985/1999因食吞异物来我院就诊者共132例,男87例,女45例;年龄1.5~77(平均35.2)岁。130例行内镜检查,其中37例同时接受X线检查;2例行肠镜检查;任何一项发现异物,即确诊为消化道异物。130例内镜检查者,阳性65例(50%),在其阴性者中,另有6例X线检查阳性;肠镜检查2例,均阳性。异物阳性共73例,阳性率55.3%(73/132),其中66例(90.4%)属误服,7例(9.6%)有意吞服(3例罪犯,3例吸毒者,1例自杀者)。 37例同时接受内镜和X线检查者,按任何一阳性即确诊为  相似文献   
2.
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及瘘63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自1993年至今采用食管支架置入术治疗食管贲门癌性狭窄及瘘6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目的 探索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怀疑小肠出血患者54例,经口途径检查21例,经肛门途径检查20例,分别从两端进镜13例,在X线监视下进行。结果 检查阳性率90.7%,其中单发或多发性小肠溃疡11例,克罗恩病7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6例,小肠间质肿瘤6例,高分化腺癌3例,息肉病2例,淋巴瘤1例,粪类原线虫病2例,钩虫病2例,小肠血管畸形出血2例(1例合并活动性出血),美克尔憩室2例,回肠多发性憩室1例,溃疡性结肠炎1例,十二指肠淤滞症1例,十二指肠溃疡2例,无明显异常5例。结论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小肠出血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小肠出血的主要病因是小肠良性溃疡(包括克罗恩病)、肿瘤、慢性炎症,其次是寄生虫感染,憩室和血管畸形是少见病因,但美克尔憩室是儿童小肠出血的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全小肠直视检查的双囊电子小肠镜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小肠是消化道最长的器官。既往认为小肠病变较少,但近年来小肠病变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普通的推进式小肠镜一般只能检查空肠上段约100cm的范围,虽然解决了临床部分问题,但绝大部分的小肠仍无法观察。这样,由于检查手段的限制和取材的困难,小肠几乎成了盲区。胶囊内镜的应用,使小肠疾病的诊断有了明显进步,我国引进胶囊内镜已有2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直接胰胆管造影(ERCP和PTC)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胰疾病的诊断价住材料。方法:临床怀疑胆胰系统疾病63例。每例先行MRCP,使用Siemens1.5TVision Plus磁共振扫仪进行检查,检查前4小时禁食、水,检查时采用自控阵表面线圈和屏气技术于呼气未以HASTE序列:T2加权像行多层扫描采集数据,原始数据作三维重建。在此后24小时内行ERCP。影像科医师和内镜医师分别报告自己所见结果,待研究结束后进行统一对比分析,分析时以ERCP或PTC结果为参照标准,结果63例行ERCP中,成功率88.9%(56/63),7例ERCP失败(11.1%)改行PTC检查成功;所有MRCP均获得成功,成功率100%;MRCP的灵敏度98.2%、特异度83.3%、误诊率16.7%、漏诊率1.8%。MRCP和ERCP(或PTC)总符合率85.71%,其中在胆系结石及胆管肿瘤分别为100%和92.86%,乳头部病变为70.59%(12/17),在慢性胰腺炎和肝吸虫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3和66.67%。(例ERCP,术后并发胰腺炎5例、肾周脓肿1例(为B-Ⅱ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52%(6/63);MRCP无并发症。结论:对胆管内疾病,MRCP可达到ERCP的单纯诊断水平,而对乳头部的病变(尤其是小病变)和肝吸虫,MRCP却无法与ERCP相比拟。对不能耐受ERCP及有ERCP禁忌症,MRCP是较好的选择。MRCP的最大不便,在于不能同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6.
用生物型人工食管进行食管重建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目前国内外少有食管重建成品材料,且所报道的动物实验围手术期成活率较低。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型人工食管应用在犬食管重建术中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采用生物型人工食管,30只实验犬为中国杂种犬,切除部分胸段食管后,以8cm长生物型人工食管进行重建。观察存活率,进食及愈合过程。结果 30只大围手术期存活28只,存活率为93.3%。吻合口瘘2只,发生率为6.7%。存活1年者19只,存活率为79.2%(19/24,其余6只按实验方案处死),术后平均28.8d人工食管脱落,术后23-45d及2个月时有不同程度进食受阻,4个月后逐渐缓解。组织学结果显示“新生食管”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腔面于术后3-6个月完成鳞状上皮爬覆。结论 生物型人工食管用于食管重建,周围“新生食管”形成后,植入的人工食管脱落,鳞状上皮逐渐在腔面爬覆,随着“新生食管”的不断塑型,其狭窄逐渐缓解。能否解决脱管和术后狭窄问题是生物型人工食管能否进入临床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