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识别病原微生物的保守配基以激活机体的免疫应答是诱导抗感染免疫的关键,但是这样的反应需要在机体精细地调控.TLRs信号及其负调控分子的研究是当前免疫学研究的热点.RP105蛋白最早发现是B细胞所特有的TLR同源体,活化后可诱导B细胞增殖.与其它TLRs不同,其分子胞内段缺乏可磷酸化的保守酪氨酸位点.但RP105分子在抗原递呈细胞上(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的表达及其功能目前并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疼痛特点及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的术后镇痛效应。方法将80例接受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为0.9%盐水对照组,B组为利多卡因组,C组为罗哌卡因组,D组为利多卡因、罗哌卡因混合组。术后即刻腹壁戳孔浸润注射、腹腔内膈下及胆囊床喷洒上述药物,观察术后1、3、6、24 h患者视觉模拟尺疼痛评分(VAS)。结果组内不同时间比较,术后1 h VAS最低,3、6 h VAS依次上升,24h VAS又有所下降;其中1、3、6 h之间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组间比较,术后1 h A或B组VAS分别与C、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6 h及24 h A组与B、C、D组比较VAS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腹腔内喷洒均可产生较好的术后镇痛效果,罗哌卡因效果优于利多卡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 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3 例HSOS 的临床资料。 结果 23 例中8 例(34.7%) 近期曾服用中药( 其中4 例含有土三七),2 例(8.7%) 接受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2 例(8.7%) 服用镇痛药( 含非甾体类药物),11 例(47.9%) 无明确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水(78.3%)、腹胀(73.9%)、肝大(21.7%)、肝区疼痛(26.1%)、黄疸(17.4%),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受损。B 超检查见肝质地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呈“斑片状”,肝静脉显示不清或明显变细,血流降低或消失,肝段下腔静脉多表现为受压变细;增强CT 示肝脏呈“地图状”强化不均匀;血管造影显示肝静脉远端小分支呈“枯树枝样”或“蜘蛛网样”改变;病理学表现为肝窦淤血、扩张,肝细胞不同程度变性、坏死,中央静脉或小叶下静脉内皮水肿或纤维增生。经内科治疗18 例(78.3%)好转,1 例(4.3%) 未治,2 例(8.7%) 无效,2 例(8.7%) 死亡。 结论 服用某些中药、化疗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是主要诱因,确诊需要病理依据,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可临床诊断,早期使用保肝、抗凝、改善微循环药物对改善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下套扎术(EVL)、硬化术(EIS)和组织胶注射术(HI)在食管胃交界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不同止血方法的合理选择。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北京世纪坛医院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急诊胃镜止血治疗的肝硬化食管胃交界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共1264例,按照急诊胃镜下不同止血方法进行分组,比较EVL组、EIS组、HI组间的操作成功率、止血成功率、早期再出血率及术后并发症;依据出血位置进行再分类,比较不同出血部位不同止血方法的止血成功率。计量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3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不同止血方法组间操作成功率差异显著(χ2=75.01,P<0.05),EIS、HI操作成功率明显高于EVL,EIS高于HI(P值均<0.05)。不同止血方法组间止血成功率差异显著(χ2=9.885,P<0.05),HI止血成功率高于EVL及EIS(P值均<0.05)。不同组间术后早期再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0,P=0.865)。不同组间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误吸并发肺炎、发热、胸骨后不适差异显著(χ2值分别为19.08、23.94、19.56,P值均<0.05);EVL术后误吸并发肺炎的发生率高于EIS、HI,HI术后发热比例高于EVL、EIS,EVL、HI术后胸骨后不适发生率高于EI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食管胃交界线(EGJ)线上1~5 cm内EIS、EVL止血成功率高;EGJ线上1 cm至线下2 cm内EIS与HI止血成功率无明显差异;EGJ线下2~5 cm内HI止血成功率高。结论EVL、EIS、HI为治疗食管胃交界区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效方法,依据出血位置合理选择止血方法可提高止血疗效。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收治原发性肝癌182例,其中采用腹腔镜下切除6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sophago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EVB)后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7月在我院诊治的肝硬化EVB患者17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与HVPG的关系。结果肝硬化EVB后HVPG中位数为16.9 mm Hg(1 mm Hg=0.133 k Pa);病毒性肝硬化患者HVPG低于非病毒性肝硬化患者,存在非常见侧支循环(uncommon portosystemic collateral circulations,UPCC)、EVB次数3次患者伴有较低HVPG,高血糖、低白蛋白症、贫血及肝细胞癌患者伴有较高HVP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肝硬化病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EVB次数及UPCC对HVPG有较大影响。结论肝硬化患者EVB后HVPG仍高于正常水平;肝硬化病因、糖化血红蛋白水平、EVB次数及UPCC是影响HVPG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8.
患者男,63岁,因发现右腋窝皮肤赘生物3a于2010年4月22日入院。3年前发现右腋窝多发皮肤赘生物,2mm×1mm×2mm-8mm×4mm×3mm,局部红肿、触痛。未行治疗部分小赘生物逐渐消失,其中一较大者3a后逐渐长大,且红肿、触痛,表面反复溃破,流黄色脓性液和血性液,破溃处可自行愈合,无发烧。查体:老年男性,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收治的23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128例,应用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颗粒治疗;对照组107例,单用磷酸奥司他韦治疗。对比2组的热程、临床症状、血常规、病毒学检验、住院天数等,从而评价疗效差异。结果入院治疗第3天时,实验组在体温、咳嗽、咳痰、咽痛等临床表现恢复方面均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天数(5.18±3.77)d明显少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7.86±5.43)d(P<0.05)。结论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板蓝根治疗甲型H1N1流感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磷酸奥司他韦。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526例,其中诊断意外胆囊癌(UGC)4例(发生率0.26%)。现将4例UGC的诊治体会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