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6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中华白蛉为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关于其幼虫的形态,早于1927年Patton等曾进行过简略的描述;何凯增等(1956)对该蛉作了较为详细的观察。丁绍铎等(1982)进一步指出,中华白蛉幼虫腹部背面的点状微小鬃毛具有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江苏白蛉和贝氏司蛉的生活史和某些生态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布在东洋区内的江苏白蛉及贝氏司蛉的生活史和某些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并与分布在旧北区内的中华白蛉、鳞喙司蛉和孙氏司蛉的生活史做了对比。实验证明生活史的长短取决于蛉种与属别无关,分布在东洋区内的蛉种较分布在旧北区的蛉种发育为快。  相似文献   
3.
报道征鉴司蛉和贝氏司蛉幼虫的形态,并与鳞喙、孙氏、鲍氏司蛉幼虫的形态进行了比较。以上各蛉可根据幼虫胸部和腹部Ⅶ、Ⅷ两节各相应腹背后缘鬃毛的比例进行鉴别。上述各相应鬃毛的比值均经统计学处理,凡可做为分类依据的数据,其差异均有高度的显著性。尤其对亲缘关系相近的种类,在成蛉分类中有一定困难的蛉种如征鉴司蛉、鳞喙司蛉和孙氏司蛉,可借助幼虫的形态达到鉴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孙氏白蛉及鲍氏白蛉幼虫的形态,并对鳞喙白蛉幼虫的点状微小鬃毛进行了描述。以上三种白蛉幼虫,可根据腹部第8节色素区的特征、腹部第7、8两节各相应腹背后缘鬃毛的比例以及点状微小鬃毛的形态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5.
当厚滴血膜中原虫较少时,很需要有一种比罗氏染色法更为敏感的检查疟原虫的方法。吖啶橙染色法是比较有希望的方法。本法染色手续简单、快速,一般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可以操作。但是,关于用这种方法染色效果的报道,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当疟原虫的虫体较大时,吖啶橙染色的效果较好,观察幼稚滋养体时则不如常规罗氏染色法,特别是当原虫密度低时,效果更差。  相似文献   
6.
土门白蛉幼虫具有白蛉与司蛉两属的形态特征。属白蛉属的特征为触角内侧鬃毛呈羽状分枝,尾刚毛短。属司蛉属的特征为胸背前缘中毛短小,约为内毛的0.43倍,腹背后缘内毛较中毛及外毛均短,并自前至后依次递减,点状微小鬃毛极为细小,长度仅有5μm。该蛉成虫腹部背板Ⅱ~Ⅵ节的毛丛为竖立与平卧相交杂,蛹的特征与白蛉属相符。术文比较了土门白蛉与江苏白蛉除卵外的各虫期形态,并对土门白蛉的分属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用扫描电镜观察中华白蛉四龄幼虫超微结构的结果。一、触角:明显可见的为梗节和鞭节。便节呈桃形,略扁,顶端有3根直立的指状突起。鞭节呈椭圆形、顶端正中有一顶刺,刺下方为一纵沟,直达基部,沟内尚有一隆条。二、颅缝:在低倍镜下,  相似文献   
8.
9.
本实验对鳞喙白蛉及孙氏白蛉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鳞喙白蛉的雌蛉产卵数平均为79.1个,蛉卵孵化率平均为72.9%。在温度为24°~28℃时,从卵发育至成蛉所需时间平均为29.9天。蛹的羽化率平均为90.4%,雌、雄蛉的性比例为1.16∶1。孙氏白蛉雌蛉产卵数平均为32.8个。在温度为22°~28℃时,从卵发育至成蛉所需的时间平均为37.9天。羽化的成蛉,雌与雄之比为1.2∶1。  相似文献   
10.
本篇报告一种阻止蚊虫从其孳生地——下水道飞出或飞进下水道内的物理防制方法。该实验区位于弗雷斯诺城内2km长的下水道干线上。该段下水道设有20个人孔室,并借侧管与21个斜底集水池相连。人孔室彼此之间的距离为50~250m。屏障物装置于侧管的出水口或入水口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屏障物为一牢固的两端开口的尼龙袖,长110cm。其一端的开口需略大于水泥侧管的口径。在装置时,先将该端尼龙袖塞入侧管洞口内,再卡入一弹簧钢圈(1.0~1.5mm厚,3.2mm宽)以便使尼龙袖口的周边紧贴于侧管的内壁。装于侧管出水口处的尼龙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