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1988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液氮内保存的FCC—1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用蜡烛缸—平皿法体外连续培养40天。疟原虫复苏后培养的第3天原虫密度开始上升.第11天达到最高峰,其中一皿的红细胞含虫率高达20.56%。影响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的有关因素如RPMI—1640培养液,血清和红细胞,本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前诊断丝虫病的主要方法仍为血检微丝蚴,但夜间采血,诸多不便,微丝蚴密度低时易漏检。尤其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县、市基本消灭了丝虫病(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微丝蚴阳性率在1%以下),这些地区的监测方法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因此作者等于1980~1981年进行了此项实验研究,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酶标记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是一种免疫学诊断的新方法。一般认为它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现性都比较好。国内不少同志用此方法对血吸虫等多种寄生虫病进行了研究。我们也试图用此法来诊断丝虫病。但考虑到目前马来丝虫的动物模型建立得不很普遍;班氏丝虫的动物模型尚未建立,用同种抗原来诊断丝虫病的困难较大。而常用作异种抗原的犬恶丝虫近年在河南又很少见到。因此,我们拟探索一下用马腹腔丝虫成虫作抗原。用 ELISA诊断丝虫病的价值如何。本文报告唐氏丝状线虫(Setaria tangi)成虫粗制抗原诊断班氏丝虫病  相似文献   
4.
马来丝虫微丝蚴抗原,用ELISA检测流行区马来丝虫及班氏丝虫mf( )患者,阳性符合率分别达99.16%、85.04%;非流行区对照者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6.33%和97.25%。检测两种丝虫病基本消灭已6年的地区的人群,前者有14.81%,后者有55.0%呈阳性反应.两种丝虫病流行区mf( )者和班氏丝虫病基本消灭地区人群的阳性检出率在男女性别和各年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马来丝虫病基本消灭地区人群中,年龄与阳性率呈正相关,差异显著.肠道寄生线虫不影响检测结果。班氏微丝蚴密度与抗体水平不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5.
红内期伯氏疟原虫用甘油和二甲基亚砜作为保护剂液氮内保存。以复苏后出血感染小白鼠后虫血症最早出现的时间为指标,对其冷冻速度、不同的保存时间、复苏后感染动物的方式以及5%、10%甘油和10%二甲基亚砜三种保护剂的保存效果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一步法和二步法冷冻两者不显示明显的差异;疟原虫冷冻53周与冷冻一周的保存效果一致;复苏后虫血直接注射于小白鼠优于经洗涤后注射;50%、10%甘油和10%二甲基亚砜均可做为伯氏疟原虫的冷冻保护剂,而以5%甘油为优。  相似文献   
6.
自从1954年以来,我室陆续在豫东地区发现有间日疟原虫的异常形态。1964年,我们在开封县防治疟疾期间,于所接触的患者中,看到当地间日疟原虫的形态虽然大部分仍与一般间日疟相同,但有少数的间日疟原虫及受染红细胞的变化,与一般寄生虫学著作和疟疾学专著上所描述的有所不同。因此,我们试图对此问题加以研究,挑选了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