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68篇
基础医学   23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85篇
综合类   106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kg以下婴儿室间隔缺损伴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提高小婴儿室缺伴肺动脉高压的手术疗效,总结16例8kg以下室间隔缺损(室缺)伴肺动脉高压婴儿行急诊手术修补室缺的经验。其中14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手术效果满意;术后死亡1例(6%)。作者认为,婴儿巨型室缺应尽早手术治疗为宜,深低温停循环方法尤为适合;术后强调持续保持病婴镇静及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高压危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连续浅缝法修补膜周型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连续浅缝法修补单纯膜周型室间隔缺损(pVSD)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体重10kg以内(≤10kg)50例单纯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均采用自体心包连续浅缝法修补。结果主动脉阻断时间32±21min(14-52min),体外循环时间56±35min(29-69min)。无°房室传导阻滞发生,9例发生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结性心律。2例膜周偏流出道型VSD患者因前上缘残余分流分别为0.4cm和0.3cm,再次手术修补;1例后下缘残留细束样分流,直径0.15cm,随访6个月后自愈;10例膜周偏流出道型VSD患者剪开三尖瓣,8例垂直瓣环,2例平行瓣环;1例三尖瓣中度反流,随访无加重;5例轻度反流,4例轻微反流,随访均无加重;1例心包积液;1例再次进入手术室止血。结论连续浅缝法是修补单纯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有效外科纠治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利用新鲜人脐带静脉制各具有肝素缓释机制的人造血管的方法,并与经典法及快速法比较其肝素缓释时效,在试管及动物实研中证实其有效的抗栓性,本研究提示人脐静脉人造血管经肝素伪饰其内壁后可提高其血液相容性及抗栓性。内径4mm的HUVG经肝素伪饰后用于周围动脉替代及新生儿体肺分流手术可能提高其早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阻断期间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的肺保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期间应用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杂种上海犬(上海农科院犬养殖厂)12只,体重7~12 kg.随机分成应用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体外循环前、结束即刻、结束后1 h的肺功能,体外循环术后2组左、右心房内血白细胞记数以及肺水含量的变化.体外循环转流前、后分别在右肺门处随机切取肺组织(3 cm×3 cm大小)送病理检查.结果术后实验组的肺功能明显改善,左、右心房血白细胞记数差异无显著性,肺水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对照组显示肺泡间质明显水肿,肺泡内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渗出,实验组保留了正常的肺组织结构.结论含氧血持续肺动脉灌注可减轻主动脉阻断期间肺组损伤,保护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郑景浩  苏肇伉 《上海医学》1995,18(3):128-130
小儿先心病术后左房夺和肺动脉压力的监测在ICU中十分重要。心电图是论断和评价心脏疾患的常用方法。本文分析了32例小儿先心病手术前后(伴肺动脉高压16例)6个肢体导联心电图中P波和QRS波时限总和及振幅总和与左房、肺动脉压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0.85 ̄0.88,r=0m74 ̄0.80,P〈0.01),该法简单、方便,可广泛开展,尤其在术后未放置PA和LA管或在IOU中已拨除L  相似文献   
6.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48例,其中伴肺动脉高压(PH)32例,应用99mTc标记大分子聚合白蛋白(MAA)行肺灌注显像,以右侧和左侧卧位时右肺与左肺放射性计数的比值rt/lt来随访术后肺动脉压力.结果表明rt/lt值能定性、定量地评价肺动脉压力,动物实验示该法重复性好,并提示术后恢复的一些影响因素,对选择手术时机及术后随访疗效颇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初步建立国内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诊断及治疗标准,提高数据统计效率,探索构建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系统(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database project,CHDDP)。方法采用Egrid.NeT建立CHDDP,将2006年度2051例次先心病手术(含188例普胸手术)进行统计分析,对比国际知名先天性心脏病数据库系统,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常见胸部疾病进行归纳整理。结果CHDDP大大提高了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临床工作效率,同时也可高效地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目前CHDDP已在国内数家先心病治疗单位开始推广,获得一定好评。结论建立CHDDP有助于对国内小儿先心病诊断治疗标准进行统一,加强多中心协作,对于推动我国小儿先心病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1983年3月~1990年6月,手术治疗新生儿期室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A/IVS)7例。手术为:(1)常温或低温体外循环下右室流出道—肺总动脉(RV-PA)补片扩大术3例,同时行PDA持续开放或体—肺(B-T)分流;(2) 单纯B-T分流术2例;(3) 经肺动脉作闭锁隔膜扩开伴B-T分流术1例;(4) RV-PA人造血管补片扩大术1例。医院死亡率14.3%(1/7),长期生存4例,情况良好。随访中1例猝死,1例死于败血症。采用常温体外平行循环下行RV-PA补片扩大者,最有利改善肺循环血量和右室减压。手术前后纠正缺氧酸中毒,增强心肌收缩,降低肺血管阻力和手术应激性是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腺苷对幼猪急速升高的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的影响.方法选用上海种白猪10头,3~4周龄,利用低氧(FiO212%)建立幼猪缺氧性肺动脉高压模型,于肺动脉心内测压管内持续滴注不同浓度的腺苷[(0、10、25、50、75、1μg)kg-1·min-1],在各时相进行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持续滴注腺苷50~100μg·kg1·min-1可明显降低mPAP、PVRI、TPG、Pp/Ps、Rp/Rs(P<0.01),50~75μg·kg1·min-1可明显增加CI、SI(P<0.05).结论静脉持续滴注腺苷可降低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幼猪的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同时还可增加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10.
小儿心胸手术后膈肌麻痹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损伤性膈肌麻痹对小儿心胸手术恢复的影响及其诊断和治疗,将 2000年 7月~ 2002年 6月,心胸术后经 B超或 X线透视诊断损伤性膈肌麻痹 1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病例均行呼吸机支持呼吸, 5例行膈肌折叠术.结果显示,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 5~ 1138 h,平均 (286.05± 117.32) h;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9例;呼吸机依赖 6例; ICU滞留时间 5~ 58 d,平均( 16.55± 5.76)d; 5例于手术后 21~ 57 d,平均( 40.67± 5.33) d,接受膈肌折叠术;膈肌折叠组体重小于非膈肌折叠组,折叠组术前、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和 ICU滞留时间,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提示对于小年龄、低体重、营养不良等高危病儿,明确诊断后应尽早行膈肌折叠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