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及多普勒技术对小儿浅表血管瘤的声像图改变进行分析,旨在评价浅表血管瘤的高频彩超诊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2011年超声检查并经临床穿刺或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114例小儿浅表血管瘤声像图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从部位、边界、形态、大小、内部回声、活动性等方面观察;并利用多普勒技术观察血流分布情况及血流性质进行超声诊断.部分病例术后随访,并与病理诊断进行分析对照.结果:超声病变检出率100%,对浅表组织囊实性(72例),囊性(26例)及实质性(16例)病变与病理对照符合率97.3%.结论:高频彩超诊断小儿浅表血管瘤准确率极高.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术后观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长期联合应用拉米夫定(LAM)和阿德福韦酯(ADV)后转换为替诺夫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及其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0例,纳入患者均经过LAM联合ADV治疗至少5年以上(5~8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n=65)和对照组(n=65)。在对照组,继续应用LAM联合ADV治疗,而在观察组,改用替诺夫韦治疗,观察12个月。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并计算Th17/Treg细胞比值。检测血清肌酐(Cr)和尿素(Urea),并计算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结果 在治疗12个月末,观察组血清HBV DNA水平为(2.3±0.7)lg IU/mL,显著低于对照组,Child评分为(6.3±1.4),显著低于对照组【(8.2±1.3),P<0.05】;观察组血清25-(OH)D3水平为(26.8±2.1)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血Treg细胞百分比为(3.4±0.6)%,显著高于对照组,Th17细胞百分比为(2.1±0.3)%,显著高于对照组,而Th17/Treg细胞比值为(0.3±0.1),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清Cr水平为(0.80±0.07)mg/dl,显著低于对照组,Urea水平为(11.27±4.36)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而eGFR为(103.72±11.74)mL/(min·1.73m2),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对早期应用了LAM联合ADV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及时转换为替诺夫韦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血清HBV DNA转阴率,改善免疫功能,对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长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陆长春  丁敏侠 《吉林医学》2013,34(23):4863-4864
<正>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传播媒介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疫源地在我国西北部以高原山区为主,陇南邻川北地区为原始的黑热病发源地之一。其他地区因病例散发,临床医师诊治经验不足,易出现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病理严重程度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的关系。方法:对273例慢性HBV感染者予行经皮肝穿刺活检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清HBV-DNA的含量。结果:肝组织坏死炎症及纤维化轻中度时,HBV-DNA(对数值)无明显下降,HBV-DNA与炎症、纤维化程度无明显相关(rs=0.512,P>0.05);但在肝组织坏死炎症及纤维化重度时,HBV-DNA(对数值)明显下降(P<0.05),HBV-DNA与炎症、纤维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rs=-0.45,P<0.01)。结论:HBV-DNA定量不能完全反应肝组织学严重程度,对于慢性HBV感染者尤其是HBV-DNA定量较低患者建议进一步予行肝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对肩关节疾病的诊断与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迈瑞M7超声诊断仪对肩关节进行扫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超声对肩关节疾病的诊断为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本组资料自2011年5月-2012年5月45例中,检出异常30例。结论;超声可为肩关节疾病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对手术治疗术式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陆长春  蔺咏梅  韩洁  丁敏侠 《吉林医学》2013,(26):5335-5336
目的:观察胚胎肝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6例,均使用保守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使用胚胎肝干细胞移植术(采用介入方法分别1/3注入脾脏,2/3注入肝脏),1次/4周,每次细胞数1.0×108,共3次。治疗24周后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Child-Pugh评分情况。结果:治疗组胚胎肝干细胞对失代偿期肝硬化肝功能复常显示良好治疗效应,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4%,对照组为7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1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P<0.01)。两组治疗后Child-Pugh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胚胎肝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肝功能恢复有较好治疗作用,短期安全性可控,远期尚需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