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820篇
  免费   70539篇
  国内免费   31095篇
耳鼻咽喉   8228篇
儿科学   10679篇
妇产科学   7008篇
基础医学   47743篇
口腔科学   8376篇
临床医学   83361篇
内科学   100081篇
皮肤病学   11621篇
神经病学   34011篇
特种医学   2124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47篇
外科学   75908篇
综合类   78712篇
现状与发展   166篇
一般理论   33篇
预防医学   36829篇
眼科学   14882篇
药学   46096篇
  478篇
中国医学   27672篇
肿瘤学   43080篇
  2024年   1525篇
  2023年   9868篇
  2022年   13528篇
  2021年   23195篇
  2020年   21599篇
  2019年   14936篇
  2018年   20491篇
  2017年   20070篇
  2016年   20001篇
  2015年   26854篇
  2014年   38274篇
  2013年   36511篇
  2012年   36902篇
  2011年   40671篇
  2010年   34029篇
  2009年   33543篇
  2008年   29426篇
  2007年   27205篇
  2006年   28624篇
  2005年   24728篇
  2004年   16980篇
  2003年   15437篇
  2002年   13087篇
  2001年   13253篇
  2000年   12166篇
  1999年   12352篇
  1998年   9344篇
  1997年   8960篇
  1996年   7680篇
  1995年   7280篇
  1994年   5359篇
  1993年   3755篇
  1992年   4001篇
  1991年   3714篇
  1990年   2987篇
  1989年   2846篇
  1988年   2425篇
  1987年   2081篇
  1986年   1889篇
  1985年   1446篇
  1984年   942篇
  1983年   817篇
  1982年   671篇
  1981年   578篇
  1980年   480篇
  1979年   473篇
  1978年   410篇
  1977年   451篇
  1975年   309篇
  1972年   3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目的 对比研究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酯化还原前后的理化特性,并探讨其改善油酸诱导的肝癌HepG2细胞脂质堆积活性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EFPA)的均一性和分子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FPA和酯化还原后朝鲜淫羊藿酸性多糖(EFPA-R)的单糖组成;采用油酸(OA)处理HepG2细胞诱导建立脂质蓄积模型,不同浓度EFPA与EFPA-R(10、30、100、300 μg·mL-1)分别和OA共同作用于细胞24 h,采用CCK-8试剂盒测定细胞存活率,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蓄积情况,并采用试剂盒测定细胞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含量。结果 EFPA为成分均一的多糖组分,分子量为125.8 kDa,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1.7∶7.4∶1.4∶1.8∶1.0,葡萄糖占比最大,EFPA-R由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摩尔比为0.8∶10.6∶2.1∶1.0;在10-300 μg·mL-1范围内,EFPA和EFPA-R对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弱,作为给药浓度;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细胞中TC、TG含量显著升高(P < 0.01),细胞内红色脂滴显著增多,与模型组相比,EFPA可显著降低细胞中TC、TG含量(P < 0.01),明显减少细胞内红色脂滴(P < 0.05或P < 0.01),EFPA-R干预后细胞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EFPA可明显改善HepG2细胞脂质堆积情况,且呈现剂量依赖性,而半乳糖醛酸(GalA)的存在可能是其抑制HepG2细胞脂质蓄积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收集特重度烧伤(总TBSA50%以上或三度TBSA20%以上或伴有严重并发症者)患者围术期凝血指标(APTT、PT、FIB、DD和PLT),分析静吸复合麻醉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近3年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烧伤外科收治的特重度烧伤患者148例,根据入院14 d内的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生存组男性129例,女性9例;年龄24~59岁,平均(43.30±12.90)岁。死亡组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26~63岁,平均(46.19±15.41)岁。收集入院时(T0),术前(早晨入手术室前,T1),术毕(送至PACU未拔除气管导管前,T2)及术后2 d(T3)4个时间点的凝血指标,比较两组凝血指标动态差异。 结果死亡组休克期输液量、累计血浆、红细胞输入量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T0时,生存组的FIB(1.78±0.32)显著高于死亡组(1.26±0.07)(P<0.05);T2时,两组APTT、PT均显著缩短(P<0.05),生存组的FIB(3.86±0.40)显著高于死亡组(2.45±1.02)(P<0.05);T3时,死亡组PLT显著低于生存组(P<0.01)。 结论特重度烧伤患者在围手术期易出现高凝状态,并且这可能导致患者死亡。静吸复合麻醉和围术期大量液体复苏会促进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痛情绪是指因疼痛引发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疾病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情绪。痛情绪相关神经机制非常复杂,但主要与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肽和某些神经环路有关,笔者将结合目前研究现状分别从以上两方面展开,就痛情绪相关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在受体分类、脑区通路、共疾病以及各神经递质之间的联系和痛情绪相关神经环路中各个蛋白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