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0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0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7篇
药学   5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ntifungal activity of natural products is being studied widely. Saponins are known to be antifungal and antibacterial. We have isolated eight steroid saponins from Tribulus terrestris L. , namely TTS-8, TTS-9, TTS-10, TTS-11, TTS-12, TTS-13, TTS-14 and TTS-15. TTS-12 and TTS-15 were identified as tigogenin-3-O-β-D-xylopyranosyl(1→ 2)-[-β-D-xylopyranosyl( 1 → 3 ) 3-β- D-glucopyranosyl ( 1 → 4 )- 1- α-L-rhamnopyranosyl ( 1 → 2 ) 3-β-D-galactopyranoside and tigogenin-3-O-β-D-glucopyran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 3)3-β-D-glucopyranosyl(1→4)-β-D-galactopyranoside, respectively. The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ies of the eight saponins against six fluconazole-resistant yeasts, Candida albicans, Candida glabrata, Candida para psilosis , Candida tropicalis , Candida krusei , and Cryptococcus neo f ormans were studied using microbroth dilution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TS-12 and TTS-15 were very effective against several pathogenic candidal species and C. neoformans in vitro. It is noteworthy that TTS-12 and TTS-15 were very active against fluconazole-resistant C. albicans (MIC80 = 4.4, 9.4 mg/ml), C. neoformans (MIC80 =10.7, 18.7 mg/ml) and inherently resistant C. krusei (MIC80 =8.8, 18.4 mg/ml). So in vivo activity of TTS-12 in a vaginal infection model with fluconazole-resistant C. albicans was studied in particular. Our studies revealed TTS-12 also showed in vivo activities against fluconazole-resistant yeasts. In conclusion, steroid saponins TTS-12 and TTS-15 from Tribulus terrestris L. have significant in vitro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fluconazole-resistant fungi, especially TTS-12 also showed in vivo activity against fluconazole-resistant C. albicans.  相似文献   
2.
目的:将由神经干细胞、层黏连蛋白、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构建的共移植体植入缺血模型鼠大脑内,观察共移植体中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方法:实验于1996-01/1996-12在佳木斯大学神经科学所完成实验材料:同一基因背景Wistar大鼠,体质量300~350g,雄性,6月龄,购自哈尔滨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实验方法:①取出生24h内Wistar新生鼠,培养神经干细胞②将传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消化后,以3×107L-1密度接种于培养瓶中,12h贴壁后吸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涂以一层细胞外基质后,接种经0.125%胰酶消化20min后吹打成单细胞的神经干细胞悬液,密度为6×108L-1,加入神经干细胞完全培养液培养3~6h,镜下观察神经干细胞完全贴壁后,吸出培养液,再涂以一薄层细胞外基质,接种以上相同密度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加入神经干细胞完全培养液共培养12~24h,镜下观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共移植体③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模型制备完成后大鼠虽然有脑缺血症状,但伴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神经学症状评分低于2分;;取脑时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组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无缺血病理改变;;未到观察时相点便死亡的共48只大鼠模型制作成功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神经干细胞组、共移植体组,每组24只2组分4个时间点3,7,14,60d,每个时间点6只模型建立后3d,神经干细胞组移植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组移植共移植体,各5μL移植前神经干细胞经Brdu5mmol/L标记3d,再将其溶解于PBS中,细胞密度调整为2×1011L-1,移植部位为右侧纹状体区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方法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4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干细胞增殖情况:细胞数3d开始增加,14d达高峰,60d减少两组3,7,14,60d细胞数相比,差异显著(神经干细胞组:19.57±4.27,22.25±4.53,39.13±4.52,7.13±2.75;共移植体组:39.88±4.26,40.50±4.03,56.88±9.33,17.13±4.09,P<0.05,P<0.01)。3,7d细胞增殖数较稳定,Brdu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针迹部位,14dBrdu阳性细胞最多,散在分布,部分与周围组织整合,60dBrdu阳性细胞细胞数下降,大部分已与周围组织整合。②神经干细胞凋亡率情况:随着时间延长,共移植体组细胞凋亡率降低,与神经干细胞组相比,差异显著[单纯神经干细胞组3,7,14,60d分别为:(35.57±1.85)%,(28.58±1.26)%,(17.86±1.32)%,(2.05±0.67)%;共移植体组分别为:(24.77±2.44)%,(22.75±3.40)%,(9.88±1.81)%,(0.75±0.32)%,P<0.05,P<0.01]。结论:层黏连蛋白和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与神经干细胞共移植体移植入缺血模型大鼠脑内可明显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减少其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首乌丹参方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是否通过促进蛋白激酶CmRNA水平表达发挥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5在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教育部方剂学重点实验室完成。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体质量(336±20)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假手术组(取血清作正常对照)、模型组、首乌丹参方高剂量组、(9g/kg)、首乌丹参方中剂量组(4.5g/kg)、首乌丹参方低剂量组(2.25g/kg)、复方丹参滴丸阳性对照组(4.5g/kg)、消心痛对照组(1.67mg/kg),每组12只。首乌丹参方浸膏,由天士力药业集团提供,100g生药出膏15.26g(每克浸膏的生药量为6.55g),批号:20020318,给药剂量分别为9,4.5,2.25g/kg,实验前称取一定量的浸膏,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分别配成0.9,0.45,0.225g/mL浓度的混悬液,每克生药加天然冰片5.19mg。阳性对照药复方丹参滴丸浸膏,黑褐色,由天士力药业集团提供,100g生药出膏21.47g(每克浸膏的生药量为4.66g,批号:20020423)。给药剂量以生药计算为4.5g/kg,每克生药加合成冰片6.15mg;阳性对照药消心痛(硝酸异山犁酯)片,每片含消心痛5mg,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40302),药液浓度0.167mg/mL,配制方法同上。采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开放120min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30min时将所穿线迅速拎起后再放下,快速关胸。造模后假手术组、模型组给0.5%羧甲基纤维素钠液,余组将药物用0.5%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制成混悬液,给药体积皆为1mL/100g。通过RT-PCR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蛋白激酶CmRNA表达情况以及首乌丹参方预处理对其的影响。结果:8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首乌丹参方各组蛋白激酶CmRNA表达均有所下降;与模型组相比,首乌丹参方中剂量组、复方丹参滴丸阳性对照组和消心痛对照组表达上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首乌丹参方高剂量组及低剂量组也能促进蛋白激酶CmRNA的表达,但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首乌丹参方预处理可促进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肌蛋白激酶C表达。首乌丹参方可能通过激动蛋白激酶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起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了解山东泰安地区农村人群的血脂水平,为该地区农民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实验于2006-06随机选取泰安市两个自然村650人进行健康检查,男270人,女380人,年龄2~88岁。①650人均于早晨空腹采集静脉血3mL,静置凝固后,2h内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常规测定患者血脂指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②总胆固醇>5.2mmol/L判定为高胆固醇血症,三酰甘油>1.7mmol/L判定为高三酰甘油血症。结果:650人全部完成血样采集与血脂指标检测。①不同性别血脂水平比较:被检人群男性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女性[(1.16±1.47),(0.95±0.84)mmol/L,P<0.05];男女总胆固醇水平基本相似(P>0.05)。②不同年龄段血脂水平比较:8人因具体年龄段不祥被排除,剩余642人分为3个年龄段:2~30岁、31~50岁、51~88岁。结果31~50岁人群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2~30岁人群[(1.14±1.47),(0.88±0.70)mmol/L,P<0.05],略高于51~88岁人群(P>0.05);51~88岁人群总胆固醇水平>31~50岁人群>2~30岁人群,相邻年龄段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各年龄段男女间血脂水平比较:2~30岁人群和51~88岁人群三酰甘油水平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总胆固醇水平女性均显著高于男性[(2.38±1.47),(1.85±1.26)mmol/L,P<0.05;(4.48±0.92),(4.18±0.76)mmol/L,P0.01]。31~50岁人群男性三酰甘油水平显著高于女性[(1.51±2.06),(0.90±0.80)mmol/L,P<0.01],总胆固醇水平基本相似(P>0.05)。④各年龄段男女高血脂症构成比:31~50岁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构成比显著高于2~30岁、51~88岁人群(23.1%,5.5%,9.3%,P<0.01);随着年龄增高,各年龄段高胆固醇血症构成比逐渐升高,相邻年龄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2.7%,8.6%,15.6%,P<0.01)。31~50岁人群男性高三酰甘油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女性(P<0.01);2~30岁、51~88岁人群男女间高血脂症的构成比基本相似(P>0.05)。结论:①山东泰安地区农村人群高三酰甘油血症,31~50岁年龄段患病率最高;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上升,提示中年人健康体检尤为重要。②高脂血症应从青少年开始加大预防和保健力度,进行广泛和反复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面对面随访方式的糖尿病教育对藏族患者代谢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①选择2005-08/2006-08在西藏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和门诊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13例。男69例,女44例;年龄48~71岁。纳入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均为离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最近的娘热乡藏族糖尿病患者。②测量身高、体质量、收缩压、舒张压,计算体质量指数=体质量/身高2。采用日立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采用TosohHLC-723GHbV型高压液相色谱仪测定糖化血红蛋白。③所有参试者得到一份本院编写的藏汉对照糖尿病教育手册,并在分组前统一讲解,以上大课的形式进行普及教育。根据每个患者不同情况,由内分泌专业医师给予不同处方,包括饮食、用药、生活方式调整。随后将患者随机分为教育组56例(男35例,女21例)和对照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对照组主要采用患者主动咨询(电话咨询或医院复查)和每一两个月一次普及教育的方式,但医生不采用面对面主动干预;教育组的干预方式除上述普及教育以外,每2周进行一次面对面、一对一随访,并及时调整处方。半年后比较两组的代谢指标差异。④计量和计数资料的差异比较分别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结果:藏族糖尿病患者113例均完成随访并进入结果分析。①组间比较:干预前两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基化血红蛋白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教育半年后教育组的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0156~4.7592,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t=3.8031,P<0.01),其中以糖基化血红蛋白差异最明显。②组内比较:教育组糖尿病教育半年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t=1.9832~3.6446,P<0.05~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干预前升高(t=2.8219,P<0.01),教育干预前后体质量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糖尿病教育半年后,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糖化血红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教育前相近(P>0.05)。结论:藏族糖尿病患者采取面对面的随访方式进行糖尿病教育较一般形式的糖尿病教育更好的改善其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6.
微球给药系统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阐述微球制备工艺中的优化技术。方法 :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并进行整理和归纳。结果 :单因素设计、正交设计、均匀设计、因子设计是目前微球工艺中常用的优化方法。结论 :通过上述方法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 ,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经济、高效的目的 ,更理想的优化技术尚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7.
甲硝唑环氧乙烷残留量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甲硝唑中残留环氧乙烷的测定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 SE-30毛细管柱为色谱柱,FID检测器。用模拟基质进行校正因子的测定,以氯仿为内标甲硝唑中的不环氧乙烷。结果L:日内精密度为0.31%,方法平均回收率为101.4%,最低检测限为0.02μg/g,结论:简化了测定水不溶物中环氧乙烷的方法,排除由于药物吸水性和顶空体积变化带来的方法误差,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严重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纯前路或后路手术都有其局限性。观察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并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11/2006-12本院12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一期前后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联合手术。其中男9例,女性3例,年龄49~75岁;3节段受累9例,4节段受累3例(突出节段分布:C3~66例,C4~73例,C3~73例)。全部病例进行临床随访,患者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采用mJOA评分标准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术前颈椎侧位片测量,以D值(C4椎体后下缘到齿突后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评价颈椎(C2~7)弧度;根据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相交所成的夹角之和评价颈椎(C2~7)活动范围。主要以电话随访和问卷填写的方式,分别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颈椎弧度、活动范围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①12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术后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6±6)个月。②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疗效结果中优4例(33.3%);良6例(50%);无效2例(16.7%);颈椎D值术前(3.9±1.4)mm,术后即刻(8.5±1.7)mm,随访时(8.1±2.5)mm。术前与术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与随访时差异无显著性(P=0.251);颈椎活动范围术前(36.3±4.0)°,随访时(10.6±2.7)°,与术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③术后C5神经根麻痹1例,为感觉及运动混合型,8个月随访时,感觉功能恢复,肩关节外展肌力从术后Ⅱ级恢复至Ⅳ级;1例术后6个月出现"S"畸形而再次压迫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停滞,目前处于随访中。结论:一期前后路手术并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材料置入减压充分、彻底,而且前路手术能重建颈椎稳定性,恢复颈椎生理前凸和椎间高度,并且后路减压术又能预防相邻颈椎退变引起的脊髓继发的压迫。  相似文献   
9.
目的: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可能存在着共同的遗传基础,AT1基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共同的候选基因,人类编码AT1受体基因是AGTR1基因。分析2型糖尿病与健康者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5-03/2007-03于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127例,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男68例,女59例,平均(54.86 11.05)岁,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精尿病患者105例,不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实验,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健康对照组人群来自宁夏地区的健康志愿者224名,男117名,女107名,平均(56.68 11.39)岁。所有对象均无血缘关系,且两组人群在性别和年龄上均匹配,各项参数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分析105例伴有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22例不伴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224例健康对照者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并测定相应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351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腹型肥胖糖尿病组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x~2=10.85,P<0.01;等位基因:x~2=5.57,P<0.05)。②腹型肥胖糖尿病组携G等位基因患者Homa-IR、Homa-β明显高于非腹型肥胖糖尿病组携G等位基因患者(P<0.05)。结论:①AGTR1基因A10208G位点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存在相关性,尤其是伴有腹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②AGTR1基因A10208G位点A→G的突变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跟骨定量超声骨质测量中各参数与骨密度及形态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三院骨科小腿以上截肢患者38例,将其跟骨定量超声测定的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与健康青年人骨峰值进行比较,>-2.5 SD者为骨量正常组(12例),<-2.5 SD者为骨质疏松组(26例)。分别进行跟骨定量超声、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及骨形态计量学测量,应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跟骨定量超声测定中各参数与骨密度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8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骨质疏松组跟骨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和骨硬度指数值均小于骨量正常组(P<0.01)。②骨量正常组跟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骨质疏松组[(352±16),(233±14)mg/cm2,P<0.01]。③骨量正常组跟骨平均骨小梁间距或弥散度低于骨质疏松组而松质骨体积高于骨质疏松组(P<0.05)。④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和骨硬度指数与骨密度呈直线正相关(r=0.814,0.326,P<0.01,0.05)。⑤超声传播速度与骨小梁游离末端、平均骨小梁间距呈直线负相关(r=-0.688,-0.712,P<0.01),与小梁间连点数、松质骨体积呈直线正相关(r=0.672,0.794,P<0.01);骨硬度指数与平均骨小梁间距呈直线负相关(r=-0.358,P<0.05),与松质骨体积呈直线正相关(r=0.513,P<0.01)。结论:跟骨定量超声测量中,超声振幅衰减平均值能较好地反映骨的密度,超声传播速度能较好地反映骨的质量,而骨硬度指数能较综合地反映骨强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