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目的 探讨小儿隐匿阴茎的分型及治疗.方法 对我院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集的83例小儿隐匿阴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包皮口夹角角度对其进行分型,隐匿阴茎Ⅰ型:包皮口夹角为30°~45°,隐匿阴茎Ⅱ型:包皮口夹角为46°~90°,隐匿阴茎Ⅲ型:包皮口夹角为大于90°,其中,Ⅰ型隐匿阴茎3例,Ⅱ型10例,Ⅲ型70例.隐匿阴茎Ⅰ型和Ⅱ型采用改良Brisson术,隐匿阴茎Ⅲ型采用改良Shiraki术,根据Boemers标准评价术后效果,术后总体效果可分为良好、一般和不良.结果 术后5~6 d去除敷料暴露伤口并拔除尿管,术后6~7 d出院.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2个月,12例有包皮内板轻度水肿,随访6~12周后均恢复正常;81例阴茎体显露良好,家长对阴茎外观满意,2例阴茎体显露一般.结论 通过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同分型的儿童隐匿阴茎,针对性强,阴茎外观良好,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改良Sugita术和改良Shiraki术治疗儿童重度隐匿阴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72例重度先天型隐匿阴茎患儿。其中采用改良Sugita术治疗32例(改良Sugita术组), 采用改良Shiraki术治疗40例(改良Shiraki术组)。2组患儿年龄、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具有可比性。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后阴茎外露部分增加长度、术后半年父母满意度评分(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及术后并发症(根据改良的Clavien-Dindo手术并发症分级标准分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改良Sugita术组与改良Shiraki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50.00±8.03) min和(40.30±9.27 )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7, P<0.05);术后阴茎外露长度的增加分别为(1.80±0.30) cm和(1.90±0.33) cm, 术后0.5年父母满意度评分分别为(4.60±0.56)分和(4.60±0.59)分...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脾破裂是一种严重的脏器损伤,如不及时诊治,可危及生命[1].由于新生儿有80% ~ 90%鞘状突尚未闭合[2],脾破裂时溢出来的血液,会通过未闭合的鞘状突流入阴囊,导致阴囊血肿,为脾破裂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条件.本院近几年收治脾破裂合并阴囊血肿的患儿5例,现将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1种改良的阴囊成形术在儿童蹼状阴茎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2012年6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58例蹼状阴茎患儿进行治疗效果分析。采用包皮环切吻合器联合改良阴囊成形术修复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26例作为改良阴囊成形组,另32例蹼状阴茎并包茎患儿行V-Y阴囊成形术作为V...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使用改良Shiraki术联合"V"形切口治疗42例重度隐匿阴茎的方法和效果。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间本院对42例重度隐匿阴茎患儿采取改良Shiraki联合"V"形切口术,此改良阴茎成形术分3个主要步骤:首先分别在外板的12点处及包皮内板的3点、9点处纵向切开,阴茎皮肤脱套至阴茎根部,同时切除阴茎体外层纤维索带,充分松解阴茎体使其完全伸展;修剪重建包皮系带伸直阴茎头,修剪过宽包皮内板皮瓣,外板尽量保留,然后内外板皮瓣嵌插缝合;最后取阴茎腹侧V形切口,阴茎腹侧延长,重建阴茎阴囊角。结果手术时间约40~55 min,随访12~24个月,40例阴茎发育及外观效果满意,2例较肥胖的患者术后阴茎体显露效果不佳。13例包皮内板水肿患者术后12周内均基本消退。结论该术式操作相对简单,损伤小,外观良好,并发症少,我们认为是治疗重度隐匿阴茎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包皮口夹角和阴茎阴囊夹角评价指标在儿童先天性隐匿阴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接诊的106例单纯包茎和102例先天性隐匿阴茎患儿资料,每组根据年龄又可分为<6岁组、6~12岁组、>12岁组,单纯包茎组<6岁30例、6~12岁45例、>12岁31例,先天性隐匿阴茎组<6岁40例、6~12岁32例、>12岁30例。分别测量各组患儿的包皮口夹角和阴茎阴囊夹角,并进行比较。 结果先天性隐匿阴茎组和单纯包茎组的包皮口夹角分别为60.00(45.00,78.50)°、5.00(0.00,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50,P<0.01);阴茎阴囊夹角分别为115.00(110.00,120.00)°、30.00(0.00,4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2.47,P<0.01)。先天性隐匿阴茎组<6岁组、6~12岁组、>12岁组的包皮口夹角分别为75.50(60.00,88.75)°、68.00(50.00,79.50)°、45.00(35.00,5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34,P<0.01);阴茎阴囊夹角分别为120.00(115.00,125.75)°、118.00(110.00,120.75)°、110.00(103.00,11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2,P<0.01)。单纯包茎组<6岁组、6~12岁组、>12岁组的包皮口夹角分别为5.00(0.00,10.00)°、5.00(0.00,10.00)°、5.00(0.00,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4,P>0.05);阴茎阴囊夹角分别为38.50(20.00,60.00)°、30.00(0.00,49.00)°、20.00(0.00,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0,P<0.01)。 结论包皮口夹角和阴茎阴囊夹角显著差异可应用于隐匿阴茎的鉴别诊断,协助明确病因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