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9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2篇
中国医学   30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起始部血管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术前行全脑血管造影与超声检查,狭窄部位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比较术前、术后狭窄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1~34个月。结果 术后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无并发症。随访期内无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发生.但有脑出血的发生。结论 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是值得选择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治疗方法之一;多个部位支架置入是安全的;支架的选择、手术的技巧以及严格的适应证掌握是影响手术的重要因素,特别要警惕预防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注意患者的心理评价与治疗。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体外实验已证实,hTERT启动子调控腺病毒介导的HSV-tk/GCV基因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的杀伤作用,而对正常细胞不产生明显影响[1].我们采用BALB/C裸鼠建立荷人膀胱癌动物模型,给予重组腺病毒静脉内注射治疗,观察其在体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腰穿置管稳压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积水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所收治的283例SAH病人中有90例发生了急性脑积水,在内科治疗基础上,其中46例进行了腰穿置管稳压引流治疗结果与无脑积水者对照比较。结果上法治疗后32例(32/46,70%)意识水平均有所改善;所有受治病人12d内再出血和脑缺血的发生率与无脑积水的病人组无显著性差异〔5/46(11%),24/193(12%);16/46(35%)60/193(31%)。P>0.05〕。治疗组未发生脑室炎或脑膜炎。结论腰穿置管稳压引流是一种治疗SAH后脑积水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中药外敷超微粉体对大鼠骨折后骨痂形成和改建的影响。方法:将60只3月龄 SD 雌性大鼠制成左侧胫骨骨折模型,并以克氏针固定。造模结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超微组、散剂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自术后第1天开始,超微组和散剂组大鼠分别采用中药外敷超微粉体和中药外敷散剂外敷骨折部位,每天2次,共28 d,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术后7 d、14 d、21 d 和28 d 每组各处死5只大鼠,取左侧胫骨分别进行 X 线、组织学及 Micro-CT 检查。结果:①X 线检查结果。超微组和散剂组术后28 d 时骨折处外骨痂密度增加,骨折线模糊,均接近愈合,其中超微组大鼠骨折处外骨痂更致密;对照组术后28 d 时仍可看到骨折线。②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7 d 骨折处主要为纤维骨痂,3组无明显差别;术后14 d 和21 d 时,软骨骨痂开始取代纤维性骨痂;术后28 d 时软骨骨痂周围不断有原始骨小梁出现,骨折断端表面出现破骨细胞,原始骨小梁不断改建成为成熟骨小梁,其中以超微组骨小梁最多。③Micro-CT 检查结果。术后7 d 时 Micro-CT 检查,3组均未见到明显骨痂。术后14 d 时3组大鼠骨折部位骨痂体积和骨痂密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0.2±2.3)mm^3,(16.4±1.7)mm^3,(14.4±1.3)mm^3,F =13.286, p =0.001;(184.6±9.3)mg·m^﹣3,(162.8±5.7)mg·m^﹣3,(148.2±6.8)mg·m^﹣3,F =30.649,p =0.001];超微组的骨痂体积和密度均高于散剂组和对照组(p =0.000,p =0.000;p =0.000,p =0.000),散剂组骨痂体积和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 =0.001,p =0.001)。术后21 d 时3组大鼠骨折部位骨痂体积和骨痂密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6±3.6)mm^3,(21.2±0.8) mm^3,(17.6±1.8)mm^3,F =41.517,p =0.000;(248.2±16.0)mg·m^﹣3,(222.6±7.8)mg·m^﹣3,(197.8±9.0)mg·m^﹣3,F =23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晚期骨关节炎(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HIF-1α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8例晚期膝骨关节炎(KOA)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软骨组织标本,根据取材部位分为KOA负重区组(磨损较重的股骨内髁)和KOA相对非负重区组(磨损较轻的股骨外髁);另选取5例因股骨近端或股骨干肿瘤而截肢患者的正常膝关节软骨组织标本作为对照.HE和SaFRanin O染色下进行Mankin整体评分比较各组关节软骨组织退变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关节软骨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KOA负重区组Mankin整体评分为(12.36±0.84),显著高于KOA相对非负重区组的(7.23±0.32)和对照组的(0.88±0.15)(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KOA负重区组关节软骨细胞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4.81±0.62和5.67±0.32,均显著高于KOA相对非负重区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7±0.68、4.87±0.33和0.78±0.14、2.02±0.45)(P<0.05).结论 晚期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提示上调靶基因VEGF表达是HIF-1α在OA发病中可能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建立了小鼠脾细胞酸性α醋酸茶酯酶(ANAE)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并采用ANAE染色方法检测了经羊红细胞(SRBC)免疫后的C57BL/6小鼠外周血及脾脏淋巴细胞染色结果,并对ANAE~+细胞进行了颗粒分型。结果表明,外周血中ANAE~+细胞数为69.0±5.4%,其中斑点型占54.5±5.0%,分散型占14.5±4.6%。小鼠脾脏ANAE~+细胞为43.1±12.1%,其中斑点型占35.7±10.6%,分散型占7.4±2.9%。同时观察了小剂量γ射线照射对小鼠外周血及脾脏淋巴细胞ANAE染色的影响,结果在24.4mGy至122.0mGy剂量范围内未见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晚期骨关节炎(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中的表达,初步探讨HIF-1α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18例晚期膝骨关节炎(KOA)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膝关节软骨组织标本,根据取材部位分为KOA负重区组(磨损较重的股骨内髁)和KOA相对非负重区组(磨损较轻的股骨外髁);另选取5例因股骨近端或股骨干肿瘤而截肢患者的正常膝关节软骨组织标本作为对照.HE和SaFRanin O染色下进行Mankin整体评分比较各组关节软骨组织退变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关节软骨细胞HIF-1α和VEGF表达,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计数.结果 KOA负重区组Mankin整体评分为(12.36±0.84),显著高于KOA相对非负重区组的(7.23±0.32)和对照组的(0.88±0.15)(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KOA负重区组关节软骨细胞HIF-1α和VEGF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4.81±0.62和5.67±0.32,均显著高于KOA相对非负重区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37±0.68、4.87±0.33和0.78±0.14、2.02±0.45)(P<0.05).结论 晚期OA患者关节软骨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明显增加.提示上调靶基因VEGF表达是HIF-1α在OA发病中可能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在活体山羊颈椎上比较三面皮质自体骨、垂直圆柱体Harmscage及方盒形Carboncage的椎间融合效果。方法取24只成年雄性山羊,随机分为三组:自体骨组、Harmscage组及Carboncage组。所有动物均行C3-4椎间盘切除术并分别植入以上内植物。于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2、4、8、12周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于侧位X线片上测量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C3,4节段标本进行组织学评估。结果术后1周Carboncage组的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大于Harmscage组和自体骨组(P〈0.05);术后12周两个cage组的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均大于自体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依据融合分级标准对三组进行影像学评估,和自体骨组比较,两个cage组的骨融合效果略好,但无统计学意义;组织形态学亦发现两个cage组的椎间融合效果较好,但与自体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垂直圆柱体Harmscage中形成的新生骨量多于方盒形Carboncage。结论方盒形Carboncage具有良好的椎间支撑能力,而垂直圆柱体Harmscage的椎间融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