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营养支持是一个贯穿脓毒症休克治疗全程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对脓毒症休克病人病理生理机制的进一步认识,脓毒症休克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也在不断完善。但对于脓毒症休克早期的营养支持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在脓毒症休克早期营养支持的时机及方式、途径、供给量、营养物质选择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液中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收治的502例肠外瘘并发腹腔感染病人腹腔穿刺标本的细菌鉴定及药敏结果。对比分析早期组(2008-2011年)及近期组(2012-2015年)的细菌及其耐药变化。结果 502例肠外瘘病人腹腔标本共分离出病原菌874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16株,24.7%),肺炎克雷伯杆菌(123株,14.1%)占主要部分。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早期组的14.3%增加至近期组的25.9%(P=0.026),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阴性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高于ESBL阳性菌(P<0.001)。肠球菌对氨苄西林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显著升高(P=0.01;P=0.02)。葡萄球菌属和真菌的抗生素耐药率在前后两阶段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革兰阴性菌是肠外瘘致腹腔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细菌对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升高,应严密监测以指导抗菌药物的规范化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对腹腔开放创面及腹腔脏器的影响。方法:27只雄性(180±10) g 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空白对照组(Ctrl组,n=9),聚丙烯网片临时关腹组(PP组,n=9),聚丙烯网片联合纤维蛋白胶组(FG组,n=9)。于术后4、7、14 d分别观察造模后大鼠生命体征、体质量、创面愈合进度等;术后4、7、14 d后取腹壁和腹腔开放创面肉芽组织,行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评价创面愈合情况。取腹腔脏器组织,评价各组腹腔开放后的脏器功能。结果:腹腔开放造模后,在死亡率方面Ctrl组、PP组、FG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Ctrl组大鼠相比,PP组与FG组术后4 d、7 d、14 d体质量显著下降(P值均<0.05),但PP组和FG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与PP组相比,FG组术后创面肉眼可见更为整洁。术后14 d,FG组腹腔开放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PP组(P <0.05)。术后4 d PP组大鼠的肠道损伤程度显著高于FG组(P <0.05),但是未观察到纤维蛋白胶对腹腔开放后大鼠肺、肝、肾的保护或损伤作用。HE染色结果显示FG...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旨在构建兔管状肠外瘘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1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两组:实验组8只,开腹后于回肠末端沿长轴造成一0.5 cm切口并留置T管,T管自腹壁斜形切口穿出后固定于腹壁外侧;对照组4只,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禁食3 d,不禁水。记录各组存活率、手术时间、评估窦道形成情况、14 d后检测血清指标以及大体形态变化,同时,取瘘口周围组织观察其组织学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存活率分别为100%、85.7%。实验组的手术时间为(36.9±3.8)min,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14 d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及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腹壁瘘口已形成与消化道相通的稳定窦道,肠管与腹膜紧密相连,窦道周围组织存在有明显的炎症反应。结论 可成功构建管状肠外瘘兔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方法2019年9月至2019年12月将12只Sprague-Dawley大鼠通过随机数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随机取3只,仅做剖腹探查;实验组9只,从结肠无血管区离断肠管并进行缝合。记录手术时间,术后监测体重变化。于术后第7天进行肠道造影观察肠管吻合口愈合情况。于第8天行剖腹探查大鼠腹腔内部形态学变化,测量吻合口爆破压力,并通过采集吻合口及周围组织,进一步观察吻合口组织学的变化,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该模型构建平均时间为22 min。大鼠的存活率为89%。造影显示肠管通畅,无梗阻。剖腹探查,肉眼可见吻合口存在轻微粘连,粘连部分可分离,吻合口周围有血管组织形成。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吻合口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并有小血管生成,未发现结肠上皮、大肠腺的存在。马松染色可见胶原纤维沉积。结论通过该方法可成功构建结肠切除吻合术大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肠道类器官是指利用隐窝干细胞的增殖和自组装的特性,在体外重建出的多种小肠上皮细胞类型和类似生理结构,也被称为"微肠"。类器官研究起始于不同肠段中Lgr5阳性隐窝干细胞的发现,而小肠/结肠干细胞微环境中EGF、Wnt、BMP/TGF-β、Notch等信号通路对干细胞特性的体外维持同样起关键作用。"微肠"类器官不仅可以实现...  相似文献   
7.
腹腔开放是治疗严重腹腔感染、腹腔高压等腹部危重症的有效手段。《腹腔开放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首次对腹腔开放疗法的适应证、创面的分类与分期、腹腔开放实施原则与路径、关腹措施以及合并肠空气瘘的处理进行了系统性评价, 共给出12条推荐意见, 并辅以支持证据与相应解释。该版专家共识是国内首部体系化阐述腹腔开放疗法的共识, 有助于临床医师规范开展这一治疗手段, 提高腹部危重症的救治水平。本文对此共识的重要观点逐一解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