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29岁.1个月前,患者感左侧腰部胀痛,外院彩超发现盆腔积液,抗感染治疗好转;3周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右侧腰部胀痛,伴双下肢水肿,外院查血常规、肾功能正常,尿蛋白+,彩超示双肾增大,左肾轻度积水,左肾输尿管上段扩张,经保肾降脂等治疗病情无缓解;2d前出现无尿,伴恶心、呕吐、腹泻;1h前,腰痛加剧,伴血尿2次,共约150 ml,入本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糖尿病肾脏疾病(DKD)住院患者初次诊断时的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首次诊断为DKD的124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分析相关指标。结果对初诊时为MogensenⅢ、Ⅳ和Ⅴ期的病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糖尿病痛程、血红蛋白、白蛋白、肌酐、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值、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糖值随着分期增加而降低,Ⅲ、Ⅳ期患者血糖控制较差;Ⅴ期患者血压控制最差。护理上应结合患者各期的病情特点,对血压、血糖、饮食及药物治疗进行有效管理和调整,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结论早期诊断并结合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做好各期DKQ患者的护理,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KD)患者初次诊断时的临床情况,分析DKD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期间首次诊断为DKD的12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预后情况.总结我院DKD患者初诊时的情况,多因素回归分析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42例初诊时处于Mogensen分期Ⅳ期或Ⅴ期的患者占77.2%,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者占24.8%,其中,36.6%患者Scr >176.8 μmol/L.对初诊时为Ⅲ、Ⅳ或Ⅴ期的病例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3组间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白蛋白、Scr、伴随疾病指数(Charlson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白蛋白、Scr、并发心脑血管疾病、Charlson指数均为DKD死亡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057、0.908、1.002、2.006、1.371),而与性别、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等无相关.上述危险因素在416例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随访患者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初诊时的血白蛋白水平与未透析DKD患者存活时间相关(P=0.003).162例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患者总体预后差,平均存活时间(距首次住院诊断为DKD)短,为1.2145年.结论 我院DKD患者初诊时机较晚,大部分已处于Ⅳ期或Ⅴ期,且病情重、多并发其他疾病.年龄、白蛋白、Scr、心脑血管疾病、Charlson指数为死亡危险因素,而性别、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等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初诊时白蛋白水平与患者存活时间相关.早期诊断并积极干预DKD相关危险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4.
2010年NEJM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15.5%.而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最常见的病因,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占透析患者总人数的50%以上,在我国也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肾脏疾病预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糖尿病的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9.7%,而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高达15.5%,估计目前我国约有92 000 000糖尿病患者,148 000 000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见,糖尿病已成为威胁我国公众健康的重大疾病[1].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加.2001年在我国30个省市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的调查中发现,1/3的患者并发肾脏损害[2].据报道,亚洲人群中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微量白蛋白尿的比例高达55%[3].在美国糖尿病导致的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患者占透析总人数的54%[4].因此,如何积极防治DKD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预后已成为糖尿病研究领域的焦点.本文结合我们有关糖尿病肾脏疾病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结果,就DKD进展相关危险因素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Ⅳ型肾小管酸中毒(renal tubule acidosis,RTA),是远端肾小管酸中毒的一种特殊类型,常继发于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尤其是糖尿病肾病,占总病因的50%以上.一旦糖尿病患者合并肾脏损害,其出现Ⅳ型RTA的风险随之增加.现对1例反复出现Ⅳ型RTA的糖尿病肾病病例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患者男,78岁。因"贫血10年余,血肌酐升高3个月"入院。10余年前,患者因胸闷、活动后心悸、夜尿增多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贫血",之后每年因贫血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维生素D不足与缺乏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冠脉钙化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51例DN患者空腹血清25-羟胆骨化醇〔25(OH)D3〕、1,25-二羟胆骨化醇〔1,25(OH)2D3〕、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浓度,根据25(OH)D3水平将DN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Vit-D-D)、不足组(Vit-D-I)及正常组(Vit-D-N),比较各组间矿物质代谢、脂代谢、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冠脉钙化等指标的差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IMT与25(OH)D3、1,25(OH)2D3、iPTH、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冠脉钙化与25(OH)D3、1,25(OH)2D3、iPTH、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DN患者血清25(OH)D3水平为(28±18.1)ng/mL,四分位数间距16.92~35.45ng/mL,Vit-D-I组71例,占47.01%,Vit-D-D组28例,占18.54%。血清1,25(OH)2D3水平为(28.93±33.13)pg/mL,四分位数间距10.36~31.08pg/mL,Vit-D-I者117例,占77.5%。与Vit-D-N组相比,Vit-D-D组的体质量指数(BMI)、24h尿蛋白、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IMT与年龄、性别、血磷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冠脉钙化与血清1,25(OH)2D3负相关。结论 DN患者中维生素D不足和缺乏发生率高,维生素D缺乏者具有较高的尿蛋白、CHO和LDL,冠脉钙化与血清1,25(OH)2D3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补肾方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性肾损害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性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治疗,试验组给予益气活血补肾方联合厄贝沙坦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β2-微球蛋白、胱抑素C、尿微量白蛋白、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IL-10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补肾方联合厄贝沙坦治疗高血压性肾损害,在降低患者血压、改善肾功能、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苟蓉  刘芳  黄佑群  黄俊  付平 《华西医学》2010,(1):126-129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与临床资料,探讨如何早期防治DN,延缓疾病进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所有死亡DN患者住院病历为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抽取的149例死亡DN患者中,直接死亡原因主要为心血管事件(24.16%)、多器官功能衰竭(23.49%)、感染(22.15%)、脑血管事件(10.74%)、肾功能不全(6.71%)。结论:对于DN的治疗,除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外,还应重视对各种并发症和终点事件的预防,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缓疾病进展,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