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斑点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最新的超声二维(2D)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位移(MAD),分析其与实时三维超声(RT3D)所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床确诊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49例(DCM组),平均(51±14)岁;43名年龄(46岁±14岁)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hilips Sonos iE33超声仪,取心尖四腔观采集2D、RT3D全容积图像,将2D及3D图像输入QLAB 6.2工作站分别获取MAD各参数及RT3D-LVEF值.结果 DCM组的MAD各项测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MAD各测值与3D-LVEF之间相关性良好(P<0.01), 各测值的可重复性均较高.MAD各测值中,以胸壁为参考点的瓣环中点最大位移占左心室长径百分比(TMADm%)与LVEF相关性最好, 且重复性最高.结论 MAD能客观反映左心室的收缩功能.二维斑点追踪方法简便易行,可重复性高,有望成为临床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一个新的、甚至可替代LVEF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斑点追踪显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显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以及其与左室收缩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获取3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30例正常人的标准短轴左心室基底部、心尖部的图像,应用斑点追踪显像测量各个水平峰值旋转角度及旋转率,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以及分析左室扭转与左室舒张末期、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中峰值旋转角度、旋转率与左室扭转明显减低,左室扭转与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呈负相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左室扭转运动严重受损,从而引起收缩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位移(MAD),探讨其在评估肥厚性重构所致的早期左室收缩功能减退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6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50%)的各类心肌肥厚(左室壁厚度≥12 m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hilips Sonos iE33超声仪进行检查,先通过M型超声计算出相对室壁厚度(RWT),然后取心尖四腔观分别采集二维和实时三维全容积(RT3D)图像。应用QLAB6.2在机量化分析软件分别获取MAD相关参数(包括二尖瓣环中点位移和左室长轴缩短率)和经RT3D图像测得左室射血分数(RT3D-LVEF);计算三维心肌重构指标,包括左室舒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质量指数(LVMI)。将心肌肥厚患者中RWT<0.45且LVMI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归入肥厚正常几何构型组(HNG组),其余归入肥厚重构组(HR组);以46名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HNG组、HR组和正常对照组的RT3D-LVEF均在正常范围内,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R组的MAD各值和LVEDVI均显著低于HNG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在预测非心脏开胸手术患者心脏风险性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从肺、食道肿瘤患者中选择具有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或有心肌缺血表现者共33例,于开胸手术前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DsE)检查,DSW阳性者再行冠脉造影,开胸手术中及术后早期均予心电监护等,并详细记录术后经过及各种并发症。结果 32例顺利完成了DSE试验,检查过程中除一过性的早搏等心律失常外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0例结果为阴性,2例结果阳性,均系高龄女性(65岁及70岁)食管癌患者。随后的冠脉造影显示与DSE结果相对应的冠脉狭窄病变。29例患者接受了开胸手术,术后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8例、但均非在DSE 试验中出现房、室性早搏者。术中及术后无心肌缺血及其他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无手术死亡发生。4例未行开胸手术,2例系DSE阳性者自动放弃手术改行放疗,2例为阴性者因肺功能极差不具备手术条件。结论 DSE能准确评估非心脏胸部手术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具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对食道等具有高风险术式的高龄患者尤应加强术前心脏的评估,但对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左房粘液瘤术后两次复发者是罕见的。我院曾见一例左房粘液瘤在术后的7年内,两次复发,分别复发在双侧心房和右心室。特报告如下: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28岁,住院号37956,1979年10月15日入院。平素体健。1978年起,每于劳动时感心慌、胸闷。1979年7月曾被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同年8月8日突然晕倒,全身抽搐,随后出现右侧偏瘫。但在短期内恢复,视作中暑处理。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房内有团状回声存在,入我院诊治。主要体征:心率84,律50心尖区Ⅰ级舒张期滚筒样杂音,Ⅰ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杂音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心电图、胸片、周围血象、粘蛋白及蛋白电泳均系正常。血沉28mm/h,M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二区的二尖瓣前叶呈城墙型,其后方呈现云雾状团块回声,后叶活动与形态正常。四区收缩期左房内可见云雾样团块回声。诊断为左房粘液瘤于入院后一周在体外循环下手术摘除,左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右心室整体容积及收缩功能。方法:51例经临床诊断证实的DCM患者,经二维超声(2DE)筛选出DCM1组(右心室内径正常者)41例和DCM2组(右心室扩大者)10例,36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均行三维容积成像并应用四维右室功能(4D-RVF)分析软件计算右室整体舒张末期容积(RVEDV)、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及射血分数(RVEF),分别进行各组间比较。结果:D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前者RVEDV、RVESV均显著增高,而RVEF值则显著降低(P值均〈0.001)。DCM两纽间比较:DCM1组RVEDV及RVESV显著低于DCM2组(P值均〈0.05),但RVEF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31)。结论:DCM患者即使2DE检查右室内径正常,其容积与正常比较也已增大,甚至右室功能已明显减退。运用4D-RVF能准确评估右室功能,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经下腔静脉直接转移到右房较少见,1986年国外首次报道了经超声诊断的病例。我院去年收治一例,以右心衰竭及类似粘液瘤的症状和体征为主要表现,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32岁,2月前出现气短、心悸、头晕,并有不规则发热(最高39℃),无黄疸、食欲减退及肝区痛,经注射青、链霉素和强心剂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但头晕、心悸,气短仍无缓解,逐渐只能取仰卧位,稍转动身体即有明显气短,昏晕感。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8岁。一月前为气枪击伤,曾在当地医院剖胸探查,未能取出子弹,逐渐出现活动后气短,转来我院。体检:血压90/60mmHg(12/8kPa)心率88次,律齐。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收缩期杂音2~3/6级,向心尖传导。心电图正常。胸片:心影略大,子弹位于三尖瓣区。电视透视:子弹显影于心脏右下侧方。右心导管检查:右侧心脏压力正常,未见房室水平分流。心室造影:轻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不明显或轻度。  相似文献   
9.
心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2例超声心动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2例经左室造影证实的心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及其超声心动图表现。 例1 男性,48岁。阵发性胸痛一年,心悸,体检:血压140/80mm Hg,心率71次,律齐,无心脏杂音。血脂正常。心电图:R_(V5)=46mm,R_(V5) S_(V1)=57mm,ST_1,aVL压低1mm,ST_(V5-6)压低4mm,T_(Ⅰ,Ⅱ),aVL及T_(V2~V6)呈深尖对称倒置达8~18mm,QT=0.4秒。X线平片:主动脉略增宽,心胸比率50%。  相似文献   
10.
复发性心肌梗塞并发室壁瘤及空间隔穿孔罕有超声心动图(UCG)报告。现将我院1例经UCG、漂浮导管及尸解证实者报告如下。 患者,女,67岁。入院3天前突感胸骨后压榨样疼痛、胸闷、气短、出冷汗,3小时后自行缓解,未作治疗。入院当天持续性胸骨后剧痛17小时,并向颈部放射。体检:平卧位,面色苍白,无紫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