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因典型症状复诊的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消化内镜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确诊为RE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前后接受2次消化内镜检查且间隔时间≥3年;比较前后检查时发病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及GEFV分级。[结果]96例患者中前后2次消化内镜均诊断为RE共75例,平均间隔时间为(4.80±1.38)年;前后2次消化内镜检查发病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后2次消化内镜检查疾病严重程度分级、GEFV分级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患者食管黏膜损伤以右前壁最为多见,往往在同一部位复发;同时首次诊断和复发时病情严重程度及胃食管阀瓣分级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胃底腺黏膜型胃癌是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类型和黏液表型定义的一种新型胃癌类型, 目前国内外报道甚少。本文报道了2例胃底腺黏膜型胃癌共3处病变的内镜诊治过程。  相似文献   
3.
Kartagener 综合征又称全内脏转位、支气管扩张、副鼻窦病变三联综合征。本病由 Siewert 于1904年首先报导,1933年Kartagener 引用该氏报告,并报告了4例,现一般称为 Kartagener 综合征。我们遇到一例,现报告于下。患者女性,46岁,家庭主妇。自幼咳嗽、咳痰,病情逐渐加重,尤在冬季咳喘明显,经常咳大量黄脓痰,时有少量咯血。家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64岁,因“间断呕血、黑便10 d”于2015年1月1日收入我院。患者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呕血,共1次,呈淡红色,量约300 mL;伴解黑便,1次/d。既往有40余年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约128 g/d。入院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胸腹部CT示:食管上段管壁异常改变,肝硬化,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血常规示:白细胞2.07×109/L,血红蛋白82 g/L,血小板83×109/L。肝功能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32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3 U/L,白蛋白32.4 g/L,总胆红素19.7 μmol/L。2015年1月4日行胃镜检查示:① 食管距门齿18~23 cm环腔3/4周见不规则浅糜烂,覆污秽苔,质地脆,易出血;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技术观察可见界限清晰的茶褐色区域,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呈B1~B2型,可见无血管区域(AVA)<0.5 mm;予1.2%卢戈液染色病变部位不着色,延迟观察可见粉红色征阳性。② 食管距门齿35 cm以下可见4条蓝色蚯蚓状曲张静脉,迂曲下行,延伸至贲门,直径约0.5 cm,无明显红色征,齿状线清晰。③ 胃底大弯侧见直径约2.0 cm不等团索状蓝色曲张静脉2条,红色征阳性。内镜超声示:食管上段糜烂处黏膜-黏膜肌层呈低回声增厚,黏膜下层回声分界尚清晰、连续,其余各层次回声分界清晰。活检病理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术前诊断:早期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Li,F2,D0.5,Rc-),胃底静脉曲张(GOV-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于2015年1月6日行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治疗+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注射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于2015年1月13日行内镜下食管上段癌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术后病理示:食管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为原位癌)伴微浸润,基底部未见肿瘤。最终诊断:早期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Li,F2,D0.5,Rc-),胃底静脉曲张(GOV-2),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术后患者发生食管狭窄,经6次内镜下食管狭窄扩张术治疗,并给予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 mg及口服强的松(40 mg/d,每半月减0.5 mg直至停药)治疗后狭窄程度明显减轻。随访1年未再有出血,未见食管癌复发及新生食管胃底曲张静脉。诊疗过程见图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磷蛋白在大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大肠腺癌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70.83%,76.92%;与癌旁正常组织阳性率38.4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腺癌核磷蛋白阳性率与腺瘤伴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核磷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核磷蛋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组核磷蛋白表达强度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核磷蛋白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均表达,其参与大肠癌发生的早期阶段,并在大肠癌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检测核磷蛋白的表达情况可能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大便隐血试验、血清癌胚抗原在早期大肠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3例大肠癌患者(大肠癌组),327例结肠息肉患者、126例胃癌患者、96例胃息肉患者、182例消化道溃疡患者及150例胃炎患者(对照组)的大便隐血试验及血清癌胚抗原检测结果,对上述指标在大肠癌筛查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大肠癌诊断中,单独应用大便隐血试验的敏感度为50.9%,特异度为86.8%,Youden指数仅为37.7%;单独应用癌胚抗原的敏感度为39.3%,特异度为94.2%,Youden指数仅为33.5%.联合应用大便隐血试验+癌胚抗原的敏感度为69.9%,特异度为83.7%,Youden指数为53.6%.结论:血清癌胚抗原和大便隐血试验对晚期大肠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单项应用诊断早期大肠癌的准确率偏低.联合应用可提高大肠癌诊断敏感度,但总体检测效率仍偏低.  相似文献   
7.
8.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是DNA复制的重要调节因子,在DNA复制起始和延伸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MCM7与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MCM7蛋白的表达,可为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评估预后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蛋白组学筛选、检测和鉴定大肠癌的生物学标志物,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成为了大肠癌研究的最前沿领域和热点之一。本文对近年来蛋白组学在大肠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予以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正>颗粒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r,GCT)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肿瘤,生长缓慢,一般为孤立性结节,形态不规则,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消化道仅占4%~6%,其中食管GCT占2%左右,且以食管下段居多[1]。我们总结7年来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4例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内镜、病理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006年10月至2013年3月我院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确诊的4例食管颗粒细胞瘤患者,年龄39~60岁,平均年龄49岁,均为男性。2.方法(1)回顾性分析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和超声内镜表现、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