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游离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脱套伤的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1年2月,采用游离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纵行瓦合修复12例(12指)手指中远节脱套伤。男8例,女4例;年龄28~55岁,平均42岁。致伤原因:皮带轮绞伤4例,挤压伤2例,机器碾挫伤6例。示指7例、中指3例、环指2例。创面范围7.0 cm×5.5 cm~7.5 cm×6.0 cm,合并不同程度肌腱、骨外露及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4 h,平均2.5 h。皮瓣切取范围为7.5 cm×6.0 cm~8.0 cm×6.5 cm。供区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供区植皮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色泽正常、无色素沉着,质地柔软;术后6个月皮瓣两点辨别觉为6~12 mm,平均9 mm。末次随访时,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获优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达91.7%。供区足部感觉和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游离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是修复手指中远节脱套伤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以深度学习理念为基础的STEM创造力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10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理念的STEM教学模式。课程中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2组学生对教学方法接受度;课程结束后进行专业知识测评,包括专业知识、临床分析能力、临床技能操作、病历书写情况,比较2组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教学方式满意度。结果:课程中期,除课程中沟通、合作项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学生对当前教学方式其他各项的接受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学期结束后,观察组学生各项专业课程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为100.00%(50/50),高于对照组的76.00%(38/50)(P<0.05)。结论:以深度学习为核心理念的STEM教学模式方案在学生接受度、知识传授及学生满意度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携带感觉神经的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游离修复手指中远节指腹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2月至2021年3月,应用游离桡动脉掌浅支腕横纹皮瓣修复中远节指腹缺损的20例患者病例资料,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4.0 cm×1.5 cm,皮瓣切取面积2.5 cm×2.0 cm~4.5 cm×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游离旋髂浅动脉(SCIA)浅支穿支皮瓣联合皮瓣供区以远全厚皮片修复四肢较大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20年1月—2022年6月,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四肢较大创面患者, 其中男15例、女4例, 年龄28~75岁。Ⅰ期行清创、骨折复位固定、肌腱血管神经修复和负压封闭引流。Ⅱ期清创后, 创面总面积为13.0 cm×8.0 cm~34.0 cm×15.0 cm。采用SCIA浅支穿支皮瓣(面积为10.0 cm×6.5 cm~15.0 cm×8.0 cm)修复肌腱、骨外露处创面(面积为9.0 cm×6.0 cm~14.0 cm×7.0 cm), 采用皮瓣供区以远全厚皮片(面积为5.0 cm×3.5 cm~13.0 cm×8.0 cm)修复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创面(面积为5.0 cm×3.5 cm~13.0 cm×8.0 cm)。供区创面均经拉拢缝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 术后观察皮瓣和皮片成活情况。随访观察皮瓣和皮片情况、供区瘢痕情况及其对供区功能的影响。末次随访时, 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评价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2...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基于“互联网+”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与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 MR)技术在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基于“互联网+”的AR/MR技术的骨科教学培训实施时间(2019年3月)为界限,将实施前(2018年3月—2019年2月)入组的30名骨科住院医师纳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科培训方法;将实施后(2019年4月—2020年5月)入组的32名住院医师纳为观察组,采用新型培训方法。分别统计2组培训结束时的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改善情况,记录带教老师对本次培训的自我评价;比较2组住院医师的培训满意度。结果 2组培训前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结束时,观察组的理论成绩改善率[(26.74±5.12)%]和操作成绩改善率[(16.59±2.14)%]显著高于对照组[(18.89±4.06)%和(7.05±1.02)%,均P<0.05];AR/MR技术带教模式下带教老师的统筹安排及管理能力、多媒体教材应用能力及教学意识评分显著高于常规骨科带教模式(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跟骨外侧“L”型切口皮瓣血供与血管链的关系,探寻安全的手术切口。方法解剖5具尸体标本,了解足外侧“L”型切口皮瓣的血管链供应情况。选取跟骨骨折10例,根据尸体解剖的结果,均采用外侧扩大“L”型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病例,观察病人的切口皮肤愈合状况。结果腓动脉和胫前动脉在足外侧形成的血管链是“L”型切口皮瓣的主要血供来源。10例扩大“L”型切口皮瓣均成活良好,无伤口坏死、感染。结论保护足外侧血管链可以避免对“L”型切口皮瓣血供的破坏,可以减少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 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08个椎体,在C型臂X线透视下,经皮穿刺,在病椎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术前及术后1 d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75例患者治疗后疼痛较治疗前有明显好转,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椎体成形术组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病例术后疼痛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单个椎体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经皮椎体成形术组。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属微创手术,该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止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PBL)联合循证医学(EBM)教学模式在骨科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住培)带教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方法:将64名住培学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名采用PBL联合EBM教学模式,对照组32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2组住培学员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住培学员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分别为(92.51±1.89)分、(90.79±1.0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2.98±1.75)分、(82.48±1.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学员查阅文献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对带教老师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BL联合EBM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住培学员的成绩及综合能力,且带教满意度高,值得在住培带教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髋臼顶、耻骨上、下支骨盆三处截骨术矫正髋臼发育不良的耻骨上支截骨角度和耻骨下支截骨长度,为临床截骨矫形,达到理想股骨头覆盖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15具成人湿性骨盆标本(30侧髋关节),随机分成A组、B组,每组15侧髋关节;再将其随机分为3个亚组,每组5侧髋关节。将髋臼CE角打磨成0。,制作髋臼发育不良模型,再按Salter截骨将髂骨截断。A、B两组分别在耻骨上支中点由内上向外下与矢状面成30。和45。截断,各亚组依次将耻骨下支在耻骨联合以远分别截去1.0cm、1.5cm、2.0cm骨块。截骨后将髋臼向前外及下方旋转,并用克氏针固定髂骨截骨端。测量A、B各亚组耻骨上支断端的接触面积,摄x线片,测量各亚组的cE角、Sharp角、臼头指数等几项数据。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组各亚组耻骨上支的接触面积均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内3个亚组间的cE角、Sharp角以及臼头指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两组间的各亚组的cE角、Sharp角以及AH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髋臼顶及耻骨上、下支骨盆三处截骨术中,在耻骨上支中点由内上向外下与矢状面成45。截骨条件下,耻骨下支截除2.0cm骨块,能够达到最佳的耻骨上支断端接触面积和实现股骨头满意覆盖的CE角、Sharp角及臼头指数值。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